依靠科技进步开展高产创建黑龙江全年粮食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经受了春季低温、5月干旱、6月多雨寡照、8月伏旱等多种灾害的严峻考验,在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达到850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
全省2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部级135个),示范面积200多万亩,辐射带动面积805万亩。经严格测产验收,万亩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714.8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205.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11.4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377.8公斤;大豆平均亩产221.9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88.3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2700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105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97.8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84.2公斤。
(一)细化实施方案。按照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的总体部署,制定了《2009年全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省农委还先后下发了高产创建面积分解、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农事月历、工作考评、专家组职责、测产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细化实施方案,使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有了组织、政策、技术的依据。
(二)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高产创建工作。涉农金融部门调整存量,扩大增量,努力增加信贷规模,优先支持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同时,各地还组织和动员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垫付、赊销生产资料等形式,加大对高产创建基地的扶持力度。全省形成以农民投入、政策性补贴、财政资金、金融贷款等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保障了高产创建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设施建设。针对影响全省粮食生产的干旱、低温和病虫等灾害,突出抓了四大工程建设。一是抗旱水源工程。全省各高产创建区投入资金4.6亿元,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2.5万眼,新建塘坝216座,新建蓄水池689处,维修泵站1160处,清淤渠道3370公里,确保了高产创建区抗旱保种用水需要。二是深松整地工程。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作用,扩大农垦对地方代耕规模,高产创建区全部实施了高质量秋季深松整地,为今年农业生产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条件。三是育秧大棚工程。为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去年秋季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7.1亿元,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3万栋,为适时早扣棚、育壮秧、抢农时、创高产奠定了基础。四是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完善了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省财政投入500万元,进一步加大防害灭病财政投入力度。全省落实高产创建区“统防统治”玉米螟315万亩、农田鼠害近1000万亩;新组建300个专业化防治服务队,创建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突发疫情扑灭能力全面增强。
(四)落实关键技术。全省以应用良种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突出抓好各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的配套落实,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旱育稀植栽培、“三化一管”和新基质旱育秧,玉米“小垄密”和通透密植高产栽培,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45cm双条密植栽培,小麦“早高密”栽培,马铃薯大小垄密植栽培等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各创建示范县、乡、村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优质专用品种率达到90%以上。
(五)强化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场县共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用,大力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全省发展高产专业乡、村298个。一些乡村还实施了整乡整村推进,涌现出玉米吨田建设、水稻亿斤乡和大豆超高产村屯等一大批创高产典型群体。实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鼓励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在粮食生产各个关键时段,采取技术人员包片、包乡、包村、包户的形式,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在每个积温带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市分别建立不同模式的高产示范片;县乡两级都要建立不同规模的高标准展示田,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开展技术交流,总结先进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