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教信息

现代农业可巧妙利用变暖生产

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

  最近,我国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未来农业如何巧妙利用气候变暖的方法,比如利用“变暖”光热资源培育高产新品种,发挥晚熟高产作物的增产潜力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认为,未来温暖的天气也可能会有一些对农业有利的影响,如增加冰川融水资源、扩大生物生长区域、延长生物生育期、提高复种指数等;他认为二氧化碳肥料也能提高植物生长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贾继增认为:“气候变暖增加的温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气候变暖增加了有效光照时间,增强了光合强度。华北地区因变暖增加了一个月的有效光照时间,整个黄淮海地区有近1个月的光热资源没有有效利用,未来会有更多。通过发掘基因资源,培育双晚双高小麦和玉米品种,可以使黄淮海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20%~30%。”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10年~20年预计有效积温将增加300摄氏度~5000摄氏度,应顺应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育种目标。贾继增说,应筛选“变暖”作物育种所需的种质资源,发现并克隆相关基因,利用这些资源与基因,培育能够充分利用“变暖”提供的光热资源的高产新品种。他说,目前黄淮地区小麦的生育期为10月中旬至来年的5月底或6月初,玉米生育期为6月初至9月中旬。在9月中旬玉米收获后至10月中旬小麦播种前的1个月的时间内,日平均气温17摄氏度左右,有效积温高达510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光照充足、强度适宜,是作物的最佳生长时期。但这时玉米已经收获,小麦尚未播种,田间无作物生长,致使大量的宝贵光热资源浪费。

  “培育晚播高产小麦与晚熟超高产玉米的‘双晚双高’,是黄淮海地区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贾继增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适宜玉米光合作用,实验证明这一时期每延长1天的灌浆期,每亩可提高玉米产量7公斤~10公斤。”双晚双高的机理,就是小麦能够利用低温条件下的热量资源,可缩短生育期,做到晚播、早熟、高产。将小麦节省的生育期给光合效率更高的玉米,延长1个月的玉米灌浆期,能发挥晚熟高产玉米的增产潜力。

  研究人员已经针对气候变化开始了双晚双高的试验,目前已经有中焦1号小麦和超试1号玉米。根据资料显示,中焦1号在10月25日播种,6月1日收获,小区产量644公斤/亩,较同期播种的高产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10%以上,与正常播种(10月15日)对照品种平产。超试1号玉米则在6月上旬播种,10月18日收获,亩产高达896公斤,较对照(726公斤/亩)增产23.5%公斤,全年总产达1540公斤/亩。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