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教信息

江西农村景色新

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
    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兴国县江背镇水南自然村鸟瞰。
  李坚摄

  本报赴江西采访组

  走进江西,扑面而来的是蓬勃发展的热力。
  采访中,听江西的干部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江西省委、省政府今年初提出的这项20字兴农方针,已经深入人心。
  与中部其它省份一样,江西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化迈进的进程之中。如果有什么不同,就是江西人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对于农村、农业、农民,江西省历任领导同志都有一份沉甸甸的“心结”,不仅是因为老区农民至今还不富裕,也基于这样一个省情:2/3的人口在农村。
  “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是我们的迫切心愿。”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充满感情地说,“对农村、农业、农民比重很大的江西来说,统筹城乡发展更显迫切。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要切实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合理分配财力,科学配置资源,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看点很多,但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了赣鄱大地广袤的农村。
  倾斜:以财政支农为着力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走进江西省委大院,看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办公楼,设施普通,干净整洁。办公厅的一位同志说:“江西要花钱的地方太多,省里‘十五’期间原计划要建成体育馆、艺术中心,但最终还是下决心缓建。”省里的大型会议大多在江西艺术剧院召开,这个“全省最好的剧院”,在繁华的南昌八一广场周边,已经显得很落伍了。
  按江西现有的财力,是可以搞一些像样的“门面工程”的。省长黄智权说:“这些年,江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力也增强了,但政府的口袋是紧的。等基层的问题、老百姓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工资不欠了,困难群众得到补助了,义务教育得到解决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省里一些必要的建设。”
  江西对“门面工程”很吝啬,对“三农”的投入却很慷慨。
  进入新世纪,江西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0年,江西财政收入为172亿元。2004年,这个数字已变成350.9亿元,翻了一番。
  有了点钱,怎么花?从去年开始,江西着手建立财政分配新机制。新增财力实施“三个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
  这是一笔明明白白的账:农村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去年建设1.06万公里,超过2002年前7年建设里程总和;省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特困家庭,同时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1倍;全省林业改革政策性让利7.52亿元,每位林农年均增收200元以上;安排6000万元,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让农民免费看戏看电影……林林总总,算大账,江西一年支农资金逾百亿元。
  支农的结果显而易见。去年,江西实现了“三个20%”: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0%,粮食总产增长20%,农民收入增幅超过20%。这成为江西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江西各级领导干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重就重在农村人口众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难就难在农业是弱势产业,没有倾斜和扶持,“三农”工作就是一句空话。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向。
  这两年,南昌市投入6.1亿元,完成322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打通城乡交通瓶颈,打造出“半小时经济圈”。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说:“财力再紧,大力度支农扶农不能变;底子再薄,全方位支农扶农不能少。”
  新余市是江西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率达47%。有了工业积累作基础,新余今年上半年全市支农支出同比增长33.2%。投资3亿多元建设农村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江西实施的“三个倾斜”,并没有削弱正处于上升周期的江西经济增长势头,而是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村公路建设快马加鞭,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培训,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到了农村。正如一位县委书记所说,“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农民身份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是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万辆货车跑全国,有路就有高安车;十万农民搞运输,车轮滚滚奔小康。”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江西有个高安市,但高安的汽车运输业,在全国不少地方却是大名鼎鼎。2004年,高安市汽车运输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实现地方税收3200万元。从1996年石脑镇农民陈冬成创办首家汽运公司,到如今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运输市(县)之一,高安在发展汽车运输业中,增强了产业集聚度,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辐射能力。全市60%以上的农产品外销,农民从中人均增收200多元。2004年,高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29元。
  高安的崛起,是江西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三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而增强“造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发展县域经济。
  江西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从沿海发展模式看,搞活县域经济,不是创举,也不新鲜。但对于现阶段的江西而言,抓县域经济突破,就是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牛鼻子。”
  有人形象地说,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起农村。县域经济既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产业的梯度转移,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南昌,江铃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项目、江中制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走出城门,落户县域工业园区。宜春市在所辖县市区建成10个工业园区,400多家企业建成投产。继2003年全市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去年又超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3年翻了一番。人们看到,产业的梯度转移,不仅发生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也发生在城市与县区之间。这是一个交互发展的历史进程。
  ———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农业产业化。江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200多家,连结近300万农户,其中不少是县域工业企业。肉牛加工企业高安元盛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30多个养牛专业村,农户养一头牛可获纯利1200元。万载县的一些龙头企业生产的生姜、蜂蜜、竹笋、百合等,被欧盟确定为免检产品,进军并逐步占领欧盟市场。这些龙头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特色产业正成为江西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县域经济的壮大,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江西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本省就业的比重逐渐上升。2004年末,江西全省园区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87.5万人。
  ———县域经济向纵深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这几年,全省平均每年有80万左右农民进入城镇。江西正集中力量建设200个重点镇,进一步做大县城,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
  为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江西着眼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他们改革财政分配体制,探索建立激励型地方财政机制,赋予各县相应的自主发展权。去年,江西县级财政收入增幅达到21%;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从4年前的21个增至72个,占县(区、市)总数的72.7%。今年上半年,50个县的财政收入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1个。
  县域经济已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使江西区域发展的快速增长面分布日趋广泛,增长基础增强。有专家指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表明支撑江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在因素明显增加,自主增长的基础正在夯实,一个有望驱动江西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正在形成。”
  破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
  有人说,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灶台。
  汽车在乡间公路上穿行。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金黄的稻田,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的农舍,好一派田园风景。
  步行在乡间马路上。新铺的水泥路通向一户户农家小院。院里干净整洁,一角有自来水井,偶闻鸡鸣牛哞而不见其影,循声望去,那里是牛栏鸡舍。小楼设计别致,厕在室内,有水冲洗,污物排向三格化粪池,经无臭化处理后变成有机肥料。
  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江西赣州的农村展现出的新景,和谐宜人,别有一番意韵。
  前些年,在江西的不少农村,“远看绿茵茵,近闻臭烘烘”。下雨泥泞晴天灰,水沟杂草丛生,蚊蝇难驱。人畜混居,茅厕令人掩鼻。不少农民或外出务工,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实现了增收,建新房成为农民的现实需求。于是,有的村庄成片无人居住,成“空心村”。新宅建在了别处,没有规划,没有章法,或大多雷同,或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变革由问题而来,创新从解决问题开始。
  江西的各级领导干部敏锐地看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老问题、新矛盾。更看到,尽管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不断转移,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需要安定繁荣,而不是衰落和凋敝。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重要载体。
  自去年开始,新农村建设在赣鄱大地悄然兴起。
  江西各地农村情况却各有不同。他们提出,新农村建设不能按一个模式搞,应遵循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说:“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我们先行一步,但量力而行,不超越现阶段发展水平。政府引导而不代替,资助而不包办,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自愿为前提。”
  赣州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78.9%。全市去年人均GDP不到6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是从农民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的。去年9月,一场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阶段性重点、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赣州拉开帷幕。
  赣州的村镇规划颇具特色。他们提出,既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又要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地建设农民新居。同时,他们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使新宅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关乎最大利益,才能激发最大热情。政府出钱建设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农民自主建设房屋,赣州将新农村建设“试点”改为“农民自己申报”,使农民既清楚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政策,又有现成的建成点作为参照系。广大农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更与那些真心办实事的干部打成一片,干群关系变得更紧密了。一年后,全市建起新农村示范点2500多个,覆盖农民60万人。
  新余市的新农村建设,则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一种选择。他们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出积累资金、以产业集聚为发展支撑、以小康标准规划引导、以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水平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万多人口的新余市姚圩镇,1.3万人长年在外经商、务工,年总收入超过2亿元。富裕起来的姚圩人纷纷回乡建房。为改变过去一家一户自行其是的散乱状况,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对村民建房实行审批、用地、规划、施工“四统一”。如今,八成以上农户建起三层新居,新村建设用地与旧村相比减少1/3。镇里还提出“引凤还巢,反哺家乡”,吸引1300多人携资金技术回乡创办经济实体350多家,总投资1.2亿元。
  江西的新农村建设,充分考虑到农民现阶段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村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在旧村改造、拆旧建新和整体搬迁三种基本类型中,保留原有风貌、完善配套设施、不搞大拆大建的旧村改造约占8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江西已经破题。江西省委、省政府正在酝酿,从2006年起,在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改变着江西广大农村的面貌,也必将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有益经验。人们有理由这样期待。

    《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24日 第一版)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