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助推寒地稻作新跨越(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农业篇)
哈尔滨市道外区松蒲镇东明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吴兴文今年又迎来了大丰收。站在路边,吴兴文指着自家承包的110亩稻田说:“我种的是‘哈99—774’新稻种,今年亩产达到700公斤,打了70多吨粮,纯收入有七八万元。”
农民弃旧耕学新法
今年45岁的吴兴文,家住黑龙江绥化市利民镇利民村,一直种水稻。2002年,他举家来到东明村,承包了这片水稻田。说起用良种新法种水稻,他感慨颇多:“以前种水稻靠的是老传统和老方法,总以为‘水稻水稻,水多就能得稻’。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水稻成长期间,不能总是灌水,要有几次晒田时间,这样才能长得好。”
越来越多的黑龙江农民看到了科学种田的力量,纷纷弃旧耕学新法。通河是全省有名的水稻主产县,县农委主任刘志文介绍说,尽管今年前期的低温不利于水稻生长,但由于及时采取了综合科技措施,全县水稻总产量还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15亿公斤,平均亩产450公斤,比去年增加50公斤。
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王兆斌说,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的提高,使全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格外顺利,农业生产出现了三大显著变化:标准化作业面积明显提高,出现大型机械耕种热潮,先进适用技术广受推崇。全省水稻机械插秧及抛秧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8%。
良种选育推广是基础
黑龙江属高纬度寒地稻作区,水稻种植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2700多万亩,平均亩产也由不到80公斤发展到1996年的300公斤,再到今年的433公斤。“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黑龙江水稻大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介绍说。今年全省水稻总产量约118亿公斤,亩产最高达到750公斤。
不久前刚刚通过国家验收的“龙粳14号”超级稻,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针对水稻在寒地生长的特性研发的新品种,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710公斤,填补了黑龙江在超级稻品种上的空白。
多年来,黑龙江先后组织开展了常规、花培、胚培、穗培、外源总DNA导入、太空技术等综合技术育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育种体系,先后选育审定适应全省不同发展阶段和栽培水平的100多个水稻品种。如“合江一号”,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万公顷,创效益40多亿元。全省生产了几十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有的品种的优良食味特性和品质综合指标达到国外优质品种的标准。
目前,黑龙江已建成多个水稻原种和育种基地,带动建设了一批商品率较高的优质米基地。有专家预测,如把超级稻技术推广开来,全省每年将增加500万吨的产量,农民可增收75亿元。
先进栽培技术普及率90%以上
要保障寒地水稻的稳产高产,必须解决其“生育期短、热量资源差、返青期长”等难题。黑龙江省农科院深入研究了优质水稻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先后制定了北方寒地水稻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加大了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力度,解决了过去直播、水育苗等粗放栽培、广种薄收的问题。
黑龙江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100万亩,占垦区播种面积的1/3;总产57.5亿公斤,占垦区粮食总产的56%。
垦区的同志介绍说,为促使水稻生产上到一个新的水平,垦区在总结推广旱育稀植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科研成果,综合组装形成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即旱育秧苗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新体系。
截至目前,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面积170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产40公斤以上,累计增产稻谷6.8亿公斤,增加效益10.2亿元。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等先进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普及率已达90%以上。
农民心声
哈尔滨市道外区松蒲镇东明村水稻种植大户吴兴文———
我家一直是种水稻的。用老传统老方法种了几十年,产量低又卖不出价。用好种子好方法种水稻,也就这几年的光景,可你看看打的粮又多又好,还卖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价,这科学种水稻的好处真叫人高兴。我包地的这个村子里,现在还有一些人在用老方法种水稻,收成比我差远了。我想啊,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