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灾之年粮丰产科技支撑是关键
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分析,今年全省大春粮食面积达4600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预计大春粮食产量可达1289.7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预计全省粮食面积达到6383.4万亩,同比增加145.6万亩,增长2.33%;总产可实现1510万吨的目标,达到1512万吨,比去年略增。在今年这样一个遭受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年份,特别是在初夏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给大春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全省大春粮食仍能够超计划完成播种任务,眼下已丰收在望,除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基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工作政策配套、抗旱救灾及时有力之外,各项农业科技关键措施的落实到位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我们始终坚持依靠科技抗旱救灾、保水保苗,依靠科技全苗壮苗、防虫防病,依靠科技测土施肥、节本增效,为大灾之后全省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科技成为实现今年全省粮食生产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抗旱救灾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确保大春粮食生产超计划完成栽插面积
截止今年6月初,特大干旱使全省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有近1000万亩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面临补栽补种和重种改种。面对严峻旱情,我厅和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依靠科学分类指导,突出农业科技措施抗旱与工程抗旱相结合,通过采取科学取水用水、覆盖保水、作物改种等先进实用技术,切实开展大田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预报防治等工作,为大灾之年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浅水浅灌管理、玉米和马铃薯等旱地作物疏松表土及培土施肥等中耕管理措施,确保了3000万亩未受旱灾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苗全苗壮和长势良好,实现这一部分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0公斤以上。
二是利用一切引水和提水设备,积极推广地膜、秸秆覆盖和施用抗旱剂等农业科技措施,完成抗旱浇灌农作物4000多万亩。其中,水稻保苗500多万亩,玉米保苗400多万亩,完成地膜覆盖抗旱栽培和保苗92万亩,桔杆覆盖抗旱栽培和保苗53万亩,施用抗旱剂98万亩。
三是加强对受旱大田的苗情检查,组织力量从省内外调运粮食作物种子,对因旱造成缺苗的田块,及时补栽补种;对旱情严重且水源枯竭的水田和山区半山区靠天待雨栽插的“雷响田”,及时指导各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玉米等旱地作物。据我厅农情统计,全省累计调运种子1337.1万公斤。其中,水稻101.8万公斤,玉米408.9万公斤,马铃薯(鲜薯)497.8万公斤,豆类种子24.2万公斤。全省累计补种粮食作物546.9万亩,其中水稻71.9万亩,玉米475万亩;累计重种粮食作物面积165.63万亩,其中水稻28.99万亩,玉米136.64万亩;累计改种粮食作物面积192.3万亩,其中水稻171.9万亩,玉米20.4万亩。
四是在云南农业信息网上及时发布适于旱灾改种和补栽补种的15个早熟及短生育期的优质玉米品种名录,以及省外16家种子公司的库存品种、数量和价格等种源信息;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选用抗旱品种,通过集中育苗缩小抗旱面积,待雨移栽不误农时。抗旱期间全省集中育苗移栽仅玉米累计就达188.7万亩。
五是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超常规发展晚秋作物800万亩,使全省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686万亩,完成计划的105%。其中晚秋粮食作物比去年增加了450万亩,主要是烤烟套种马铃薯、烤烟套种大豆、秋玉米、秋马铃薯、晚稻和再生稻等。
二、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工作的启动,提高了科技措施在粮食生产上的到位率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今年我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在29个县启动了省部两级试点工作,其中农业部和农业厅安排了6个,科技厅安排了23个。确定示范户7059户、辐射带动11万户,主推50个良种和56项技术,项目县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人员750人,住村长达100天。
农业厅实施的6个试点县中,种植业示范4000户,试点面积2.1万亩,辐射周边8万户农民,带动20.5万亩;畜牧业示范259户,试点种畜3868头,辐射周边农民2000户,带动种畜15200头。仅春季行动就推广主导品种19个、主推技术14项,印制省级《科技入户手册》5000册下发各县,落实遴选科技示范户4259个,选聘县级技术指导员300名。试点县的启动,带动了全省各地的科技入户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科技入户示范户约5万户。
为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成功启动来切实提高云南省农业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和入户率,今年以来,全省共抽派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8万多人次,进驻1100多个乡镇、4500个村,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00多场次,共发放农业宣传和技术资料350多万份,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约500多万人次。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区各项科技措施的入户率达到90%以上。在水稻栽培技术上,加大了旱育秧、简化育秧、抛摆秧、节水栽培、合理轮作、水稻不同品种多样性混栽、稻田养鱼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示范等科技措施的推广。全省共推广水稻旱育稀植670万亩,同比增加70万亩,增长11.7%;多样性混栽420万亩,增加219万亩,增长89.6%;水稻抛摆秧85万亩,同比增加5万亩;再生稻面积扩大到45万亩,同比增加31万亩。在玉米栽培技术上,重点推广立体种植、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全省玉米地膜覆盖346万亩,同比增加25.4万亩,增长7.9%;推广玉米与马铃薯等立体栽培技术250万亩,同比增加70万亩,增长38.9%;玉米育苗移栽340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增长7.6%。马铃薯栽培上重点推广以脱毒种薯为基础的丰产栽培技术,全省累计推广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320万亩,同比增加30.5万亩,增长10.5%。
三、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了大春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
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今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计划”,我省及时贯彻落实,在全省27个县市开展了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和烤烟等大春作物为主要对象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省共安排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17万亩,培训技术人员3000多名,培训农民140万人;安排田间正规肥效试验70组,完成实验室土壤样品测试1400个,土壤样品速测200个;核心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入户率达到100%。
据我厅初步统计,今年仅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中,全省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带动推广面积1047.88万亩,其中水稻472.51万亩,玉米371.4万亩,马铃薯102.3万亩,分别比去年增长7.2%、5.3%及8.6%。水稻亩均节约化肥3.4kg,增产17.5kg;玉米亩均节约化肥3.3kg,增产25.4kg;马铃薯亩均节约化肥8.5kg,增产95kg。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大春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水稻节本1927.8万元,增产8.3万吨,增加产值1.2亿元;玉米节本1348.2万元,增产9.4万吨,增加产值0.94亿元;马铃薯节本347.8万元,增产9.7万吨,增加产值0.49亿元。
四、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了优质粮比重,奠定了大春粮食增产增效的基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省财政继续安排1.1亿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同时启动了中央和省投资1100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各地以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为切入点,加大了以优质稻、杂交稻、杂交玉米和脱毒种薯为主的良种推广力度,预计全省优质粮食面积将突破2000万亩,优质粮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和品种结构会进一步优化,为今年粮食增产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我厅初步统计,全省共完成水稻良种推广1110万亩,与去年同比增加32.8万亩,增长3%;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72.9%,同比增6.8个百分点;优质稻750万亩,同比增加50万亩,增长7.1%。玉米良种推广1340万亩,同比增加49.8万亩,增长3.9%;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71.2%;杂交玉米1170万亩,同比增加47.1万亩,杂交玉米覆盖率达到62.2%;优质玉米750万亩,同比增加50万亩,增长7.1%。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达到300万亩,同比增加8.5万亩,增长2.9%,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37.8%;优质专用型马铃薯面积达到250万亩,同比增加73万亩。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7万亩,增加5.4万亩,增长2.2%。
五、病虫害科学监测预报和防治的加强,确保了大春粮食生产的减灾增效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农作物栽种时间延长,玉米植株群体弱,部分水稻分蘖差,稻飞虱重发生,局部地区稻瘟病中等发生。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作为确保大春粮食丰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探索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IPM防治等技术,抓示范样板,开展进村入户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组织大面积统防统治。一是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报。全省调查和分析病虫害数据4.5万份,发布病虫害预报1294期,及时指导大面积防治。二是及早部署防治工作。在去年底就以文件形式下达了“2005年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案和协作方案”;今年初又召开云南省植保工作会议,分析了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制定了“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预案”,安排部署了2005年病虫害防治工作。据初步统计,全省各级植保部门共分发情报、信息、资料等16万份,举办培训1615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累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达到1.1亿亩次。三是在病虫害流行期组织大面积统防统治工作。全省34个县新购进机动喷雾器370台、手动喷雾器1700台,组建植保专业队110个,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做好统防统治工作,以控制大面积成灾情况发生。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全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2200万亩次,比去年减少500万亩次,同比减18.5%。其中,水稻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00万亩次;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比去年减少150万亩次。
通过病虫害防治,全省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植株生长健壮,长势喜人。据我厅多点田间调查,全省水稻一类苗占55%,二类苗占30-32%,分别比上年提高5-10%;水稻主产区水稻分蘖多,每亩有效穗、穗粒数均不同程度增加,亩均有效穗比去年增加3000-10000穗,实粒数增加了3%-5%。玉米一类苗占35%-40%,二类苗占37%,分别比上年减10%和持平。大春粮食作物因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而亩均挽回损失15公斤,共挽回粮食损失33万吨;按现价亩均1元计算,每亩增效15元,防治区共增效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