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12月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第二大任务。专家认为,这项计划不仅造福8亿多中国农民,缩小城乡差距,也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这次会议提出,要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说,当前中国经济已面临产能过剩威胁,而农村却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亟待开拓的大市场。在他看来,“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首要方略。
上述会议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马晓河说,以上措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具体化了。
马晓河用“给点阳光就灿烂”来形容农村消费:一条乡村道路建设可以带来村民购买摩托车的热潮,供电、供水设施建设可以大大带动农民对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消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以目前生产能力过剩达到50%的家电产品为例。他说,只要农村2.3亿户农村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每提高10%,就可以全部消化这些产品的过剩生产力。
他说,农村是中国惟一一个没有真正启动的市场,收入低和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为限制农民消费的两大原因。在农村投资搞基础设施,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启动消费。
据马晓河预测,开展新农村建设,在道路、供水、供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数千亿元的资金,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1700元至4900元。如此巨大的投资今后5年将使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4000多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贡献将超过2个百分点。
财政部长金人庆认为,未来5年,中国将努力优化投资消费结构,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培育其消费潜力应将重点放在加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上,放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上。
马晓河说,去年中国政府通过减免农业税费、增加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村消费明显回暖,当年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达2312亿元,是过去数年平均值的2.3倍。
此外,从明年起,中国还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专家估计,此举将减轻农民数百亿元的负担。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减轻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是中国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好办法。让贫困家庭的子弟上得起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后代,对于农村乃至全国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鼓励农民消费,都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