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增产促增收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继去年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扶持“三农”的政策后,今年中央又以“一号文件”形式推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东风下,我国粮食生产得以走出5年徘徊局面,连续两年得到恢复性发展,面积、产量持续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粮食产量可望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产量,更是找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性,而“稳定粮食面积”观念的浮出水面,成为我们今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收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具备了1万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然而从1999年到2003年5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 粮食生产能力损失500亿斤。到2003年,我国经济运行矛盾凸显。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土地、资金大量转向非农产业,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产量下降到14年来的最低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成为重大课题。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今年提出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农业部制定了2004—2006连续3年恢复增产900亿斤的计划,结果,2004年的粮食总产量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成为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今年又继续恢复性增长。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开展。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提出了“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要求。在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的基础上,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做出具体规定。目前,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全国县乡村户共签订责任书1.53亿份。同时,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制度、保护机制、监管机制正在建立。
其次,政策效应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进一步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其中,良种推广补贴资金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亿元,使17个省区的5060万农户收益,覆盖到3.4亿亩的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最重要的收获则是“一补多效”:面积上来了,单产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良种普及了,产业带形成了。“两减免、三补贴”政策通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面积,引导了结构调整。尽管种乙醇汽油原料、造纸木浆原料也挣钱,但农民说,踏实莫如粮。
第三,市场调控稳定了农产品价格。黑龙江省望奎县的一位村支书说,通过期货卖粮并不是图价高而是图价稳。价格起伏,面积难稳。怎样稳定价格?各地通过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为农民提供最直接的价格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营销队伍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今年都有大的推进。但2003年前的“投资过热”带来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使我国大宗粮棉油产品市场依然变幻莫测,油脂、棉纺、乳业大量进口原料打压了国内原料和产品市场价格。这一局面通过各种调控手段目前已现转机。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总结经验和成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立足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而加强宏观调控,既是今年的经验,更是今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