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启动
本网讯:12月8日,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在京签署了“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执行协议。德国政府为该项目提供了350万欧元的技术援助,项目执行期计划为4年。
该项目拟在湖南和海南两省选择不同农业生物多样性类型地区,以技术合作形式与德国共同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通过德国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吸取和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为此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及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挂靠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该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科研人员对项目区与农业有关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查清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分布、多样性程度、濒危状况、生态环境等,结合GPS和GIS,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档案,并对影响生物资源的气候、环境、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制定优先保护策略,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保护。2、对农业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农业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的有效途径。3、对处于濒危状况的珍、稀、特、优遗传资源和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建立自然保护区(点),进行长期原生境保存,保护(区)点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人类活动,严格治理周边环境,以保持其自然进化途径,同时制定这些保护点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4、强化以地方社区为基础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方式,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与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示范,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优质农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使农民在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收入。5、实施公众意识和政策教育计划;制定或修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由私营业主、研究单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国家级农业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建立国家和地方信息交换机制,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单位和个人如政府官员、科学家、私营业主、地方社区和非政府机构等都能方便地获取有关信息。
我国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绚丽多彩和独具特色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稻、粟、黍、高粱、大豆等许多物种的起源地。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产能力从消极地依靠大自然恩惠转向积极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导致人们利用作物的种类逐渐减少,特别是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受到更大威胁。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受威胁的动植物资源占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其程度高于世界平均10—15%的水平,尤其是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和珍稀物种急剧减少,农业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通过实施该项目将实现6个具体目标,1、考察、收集和妥善保存农业生物多样性;2、查清农业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或丧失的原因;3、强化以地方社区为基础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4、提高全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5、实现项目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保护和动态监测;6、通过开发可持续利用技术或生产示范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