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育种:实现育种新突破
科技日报2005年12月15日报道 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难以将多个优良基因组合到一个品种上,且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用基因改良为主要目标的分子育种技术,则可实现作物育种的新突破。为此,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
分子育种可将不同作物种间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作物育种科学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当选的分子育种分会会长万建民教授介绍说,分子育种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选择优良基因进行DNA标记;二是用转基因方法,转入优良性状的基因;三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子设计,以实现分子育种的最佳方法。
近年来,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也加大了对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但由于人员、材料、信息等方面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子育种领域的发展。为此,新成立的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将通过宣传、发展会员等方式,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以提高作物分子育种科学水平;编辑、出版、发行与作物分子育种相关的学术科技书刊、技术资料和科普读物;对作物分子育种科学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措施提供决策咨询,进行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资格评定和科技文献编审,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服务;组织专家对我国农业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合作;组织开展继续教育,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与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多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作物分子育种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并横向与全国各农业科研单位相关骨干人员合作,构成了作物分子育种的全国专业研究协作关系。
目前,依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通过突出优势、体现国家战略、重点学科调整、优秀人才引进和机构优化重组等改革措施,一批留学归来和国内培养的年轻科技人才已成为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学科带头人或实验室的领导者,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分会”挂靠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具有明显的人才、条件和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为顺利开展“分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爱民、孙其信、郭三堆、郑用琏、喻树迅、王汉中、程式华当选为副会长。
全国20余家单位40多名专家参加成立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