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科技创新政策
直到2002年,乌克兰科技界一般都认为,乌克兰实际上并未制定出自己的创新政策和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例如,当年10月周镜报一篇标题为《我们的创新政策还不如称之为“废新”政策》的文章就开宗明义写道:“周镜报上关于创新的讨论再次表明,乌克兰不但没有创新发展模式,甚至对什么是创新政策都还没有弄明白。如果你把再建一个烟厂——即使是现代化的烟厂——称作创新,这是一码事,而航天生物学或基因工程的创新,则完全是另一码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就是创新的效益。”
作者举例说:早在苏联时期,美国麻省一位教授到乌克兰超硬材料所访问,目睹了该所约300项科研成果,其中大部分只有供展的样品而并未得到应用。他大为惊异地说,干吗搞这么多项,这样浪费资源?搞10项但干到底,最终把产品送到用户手里不更好?
乌克兰创新问题研究权威之一、乌国家科学院科技实力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维切斯拉夫•索洛维约夫教授的看法与这位作者如出一辙。2003年他在一份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指出:乌克兰的机械在发达国家缺乏竞争力,乌克兰在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与其科技能力很不相称。据专家估计,这个比例为0.1%,比波兰和中国低一个数量级,比德国低两个数量级。
这位教授指出,不同国家的创新体制是大有差异的,并且不同国家的创新体制也有不同的目标。例如,法国认为,其国家创新体制的基本使命是造就更多的就业岗位。德国则认为,其国家创新体制的基本使命是发展先进技术。但无论什么类型的国家,决定创新体制发展战略的都是其所实行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鼓励创新活动的法规,国家直接和间接调控的形式,科技和工业实力状况以及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只有在政治局势稳定和经济运行稳定的条件下,创新过程才能顺利发展,而乌克兰最近十几年恰恰缺乏这一点。
就拿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来说,1991年独立以来,乌的这个部门的名称就换得比走马灯还要勤:科技进步问题委员会(1991—1992年),国家科技问题委员会(1992—1995年),国家科技与工业政策问题委员会(1995—1996年),科技部(1996—1998年),国家科学与知识产权问题委员会(1998—2000年),最后又一次不让科技独立成部,把科技置于教育之下,统一为教育与科学部至今。在“教育与科学部”里,国家预算对“科学”的支持和过去10年一样———按“零头原则”办事,即别的项目划分完了,剩下多少“尾子”就归在“科学”名下。可想而知,乌克兰搞技术创新有多大的可能性。须知,这些年乌克兰政府的年预算收入额不过200亿美元,“零头”能有多少?尽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被抬到国家法律高度的《国家优先发展方向法》里赫然有名,但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采矿业、原料初级加工业和传统农业。
这位教授罗列了以下数据:
“近年”用于经济创新发展的全部资金不到GDP的1%;各工业部门对创新发展的投资小得微不足道。就拿黑色冶金业来说,这个数字也只是接近其全部投资的2.6%而已(这已是所有各工业领域里最高的数字了),至于整个工业,则只达到了全部投资的0.6%。因资金缺乏,“最近两三年,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在乌克兰全国只有1/5,比全国平均数高的是下列工业:炼油业(近45%)、医药业(41%)、天然气工业和微生物工业(38%)、黑色冶金业(33%)和机械制造业(29%)”。银行对高技术部门从来就“另眼相看”,“全部高技术工业部门加起来所得的贷款也没超过一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所得贷款的总和还不到一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却一枝独秀,占了贷款的绝大部分(达9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量的科技实力闲置,而即使有所为的单位和个人也大都只能“小打小闹”,基本上都只是搞一些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小改小革,结果使乌克兰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渐下降。同1990年相比,达到国内外最优产品技术水平的新产品减少了1/3。
那么,最近两年又如何?尽管如上述那位教授所说,从事创新的企业大都有不俗的生产业绩,例如,积极创新企业中,有90%以上提高了产值和产品竞争力,60%更新了自己的产品,43%显著降低了产品的能耗和物耗,35%采用了环境友好技术,哪怕生产的创新积极性稍有提高,“创新”这个因素也对经济指标有相当显著的影响。但是,乌克兰的经济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大规模地转为创新发展模式。
最近的情况又如何?去年12月乌克兰“橙色革命”后,尤先科就任总统以来,乌克兰政坛至今还是乱哄哄的,一位“橙色革命派”记者忧心忡忡地写道:“国家管理体制垮了”,“总统秘书处垮了”,“国内一部分人幸灾乐祸,一部分人大感失落,一部分人变得恼恨交加”,“今天的局势对‘橙色阵营’来说完全不容乐观”,而且谁也不知道这种局面何时能了。
在一片纷乱之中,年逾八旬的国家科学院院长帕通再发少年狂,与科学院主席团许多成员联名向议会呼吁,要求议员们注意到国内由于没有对科技发展的激励政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其中特别提到,“国家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让2005年的国家预算法案给阻断了,所有原已依法通过并得到最高拉达(议会)批准的技术园创新项目,都被不定期地叫停了。”景况如此,更遑论创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