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望无垠的绿色铺向天际,农用银鹰飞行在天空喷洒叶面肥,大马力拖拉机编队耕作在田间,一台台喷灌机高扬手臂,播洒着雨露……这是夏秋时节记者在黑龙江垦区看到的一幅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之一。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不断创造着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奇迹,已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共和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创下农业最高劳动生产率
全国粮食生产十大标兵之一、中国第一种粮大户崔永龙,在八五四农场种植近2万亩地,5年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2.8万吨。而他每年仅用工7人,人均种地近3000亩。崔永龙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大马力”。他现已拥有从种到收的一整套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农机具,机械总动力达2100多马力,总资产600多万元。
为了多发展像崔永龙一样的现代种地大户,全面推进垦区的现代农业建设,2004年和2005年,黑龙江垦区重点组织实施了155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项目,投资3.5亿元从美国凯斯、迪尔等公司引进了一大批集卫星定位、数字遥感、信息化采集系统为一身,世界一流的180 450马力的智能化的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及配套的大型农机具,彻底改写了垦区以东方红54、德特75、E 512等老式农机主宰农业机械化的历史。“十五”期间,垦区农机更新投入资金达30亿元,农机新度系数保持在0.75以上。目前,垦区已拥有农机总动力41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39万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8369台,插秧机4.3万台,农用飞机30架,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2%,高于全国50多个百分点,其中旱田达95%,水田达84%,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农机化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和环节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用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是黑龙江垦区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这个垦区种植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达3万公斤,创农业生产总值2.84万元,创下中国农业最高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水平。其中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农业职均生产粮食超过35万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两年垦区重点装备的155个示范区,平均每个示范区担负耕地面积5万亩以上,职工人均生产粮食由3万公斤提高到了20万公斤。高效优质粮稳产面积扩大25%以上,年节本增效1亿元。
农业机械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最主要手段。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把先进的农艺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同时也能起到催生的作用。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65%,其中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贡献率在40%以上,也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来实现的。
近年来,这个垦区重点推广应用了土壤深松、精密播种、秸秆还田、水稻插秧、测土施肥、航化作业等20多类100多项农机新技术,彻底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大马力机械为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舞台。记者在八五二农场看到了覆盖全场的卫星定位系统,从播种到秋收全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据测算,黑龙江垦区3000多万亩耕地全部实现大马力机械化耕作后,每年节本增效可达18亿元。
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机械化促使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旱作农业田间作业环节已完全用机械取代了人力劳动;水稻生产也正在逐步将人力全部解放出来。农业机械化推进了垦区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垦区以“撤队建区”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原有2241个生产队建制全部撤消,集中设立了705个管理区,精简管理人员6685人,减少管理费开支1.32亿元。黑龙江垦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4%的大型家庭农场经营了22.5%的耕地。
大批被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转向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目前,垦区已形成粗具规模的小城镇140余座,城镇化人口已占垦区总人数的53%以上。畜牧业实现迅猛发展,“十五”期间增加值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5%,高出第一产业平均增长速度14.1个百分点,占第一产业比重由14%提高到22.4%。
先进的农业机械使黑龙江垦区实现了跨场、跨省以及跨国作业,带动了周边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发展。自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间,这个垦区累计为省内外农民代耕、代种和代收服务1100万亩,农垦农机创收1.6亿元,促进农民增收7100万元和节约机耕费2500万元。记者又刚刚获悉,2005年,黑龙江垦区农机跨区作业面积将突破900万亩。
农业科技领跑现代农业
让农业科技领跑现代农业,这是黑龙江垦区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近年来,垦区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在垦区采访,记者听到了一个较为新鲜的词汇:模式化栽培。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告诉记者,所谓模式化栽培,就是由农业专家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综合组装起来,形成一个个种植模式。农户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模式种地就能获得高产,避免了面对多种农业新技术不知怎样使用或使用不当的情况。2005年,垦区在农业上重点开展了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水稻五大作物高产攻关示范活动,旨在探索更加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经过省内外专家实收实测,五大作物高产攻关活动成效显著,其中海林农场750亩小麦平均亩产560.4公斤;八五二农场550亩大豆平均亩产299.2公斤;查哈阳农场1117亩水稻平均亩产753.3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金秋时节,记者在建三江七星农场职工张景会的家庭农场,看到一株株水稻仿佛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样,长得齐刷刷的,秧顶的穗头也齐整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600多亩连片种植的稻田里,一块块叶龄标记牌和作业流程卡错落有致。张景会自豪地说,他这稻田是按工业化理念种植的,整地、选种、播种、管理、收获全程采取标准化生产措施。这两年,水稻亩产都突破了700公斤,亩效益超过500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分散的千家万户坚持农业标准呢?黑龙江垦区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一是以服务为核心,强化统一的功能。如这个垦区的种子机械加工率、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均达到100%,高于全省30 40个百分点。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规范标准化作业。如采取竞标方式,让作业最标准的机车为农户代耕代种土地。三是政策引导。与种植户签订承租土地合同,凡是按标准种地的农户可享受一定的政策待遇。四是示范带动。用采取农业标准化获得巨大效果的先进典型,来引导农户按标准化生产。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标准化开始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有6个农场先后成为农业部“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试点。无论何时何地,消费者只要轻点鼠标,便可在互联网上清楚地看到,其想要选购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图片和生产企业、产地土壤水质、生产过程中的肥药投入等详细情况。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按产品批次追溯到具体种植户和具体的地号。
农业科技释放了黑土地的巨大潜能,使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单产逐年攀升。200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综合平均亩产达359.3公斤,比上年增长7.8%。四大作物的单产水平均比上年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18.4公斤、290.5公斤、486.3公斤和173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0.9%、19.2%、10.8%和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