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做好六个统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山东烟台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做好统筹文章,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竞争力。在调整全市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注意做到城乡结构调整一起考虑、一起研究、一起推进。坚持“保一块、稳一块、活一块”的原则,保住600万亩基本农田、200万亩粮田、20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这三条底线,稳定400万亩果园,搞活100万亩蔬菜、100万亩饲草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形成弹性种植业结构;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带农户联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农户联市场、骨干市场直接带农户进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实施农村经济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举办果蔬会和在境外开展以果品促销为主的经贸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全市更多的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途径。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比上年增长8.7%。
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市317个村、20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缺水问题;累计投入20多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硬化农村公路7000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2%;累计投入2亿多元,重点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每年投入2880万元,用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沿海防护林、环城沿路绿化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农民生活环境。
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新增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村的教育、科技和卫生发展水平。建立起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推行了小学寄宿制,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重点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每年安排1690万元,用于镇、村卫生院所改造,基本构建起了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161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到76%,32万人次得到合作医疗报销补偿。
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从2004年起,每年拿出450万元,用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权益等一系列文件,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有效地降低了农民进城务工门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着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整农村低保资金分担比例和标准,低保资金全部改为县乡两级分担,农村低保标准由650元增加到821元,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已覆盖100%的乡镇、98%的村,参保农民190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亿元。
五是统筹城乡投入,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稳定原有支农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每年财政预算中的支农资金有明显增长、超收部分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全市财政扶持“三农”的资金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46.7%。今年全市各级财政计划安排支农资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是多年来投入最多的年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实现了种粮农民的零税赋。
六是统筹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大力推行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等制度,认真搞好村务、政务和财务“三公开”,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活动,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使农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小康创建活动,按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重点抓好10个“小康明星村”、100个“小康示范村”、1000个“小康文明村”和10000个“小康示范户”。力争经过3—5年努力,“小康明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小康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培植一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区域中心村,培养一批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示范户。(烟台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