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投入:目光别光盯着财政
至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仍只占GDP的0.49%,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标准的一半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更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增加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章力建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在农业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上做综合性文章。
钱从哪里来?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已由1999年的占GDP的0.23%上升到2003年的0.49%,但仍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标准(1%)的一半。
章力建认为,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还要重视开发社会资金,建立形式多样的筹资机制,同时要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随着与国内外科研合作越来越广泛,我国的农业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国外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就成了弥补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开展技术开发、转让与服务。
章力建说,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政府财政以外的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科技市场很不健全,这些投资的供给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这些措施包括,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手段,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充分发挥科技贷款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建立专业化保险体系等。
体制障碍亟待克服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与资金使用低效并存,如何在开源的同时做到科学合理节流,也是农业科研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
章力建分析认为,农业科研资金低效使用的一个原因是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能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造成科研投入“政出多门”和对项目的重复支持。同时,管理部门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缺位、越位现象。例如,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偏高,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却因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造成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
另一个原因是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主要表现为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低效;为了争取经费,一些骨干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跑”课题上,真正用到科研上的时间不足,导致课题研究不深入、重复研究等现象时有发生。
章力建指出,应促进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到量力而行,重点突出;要解决一些科研单位课题越来越小、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科研资源浪费等问题,使科技创新从源头上得到根本保障。
建立共享平台 挖掘投入存量
章力建认为,要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研的实际能力和效果,还必须在挖掘农业科研投入存量潜力上做文章,要健全科技成果管理和资产管理体系,高效管理、处置各种科技资产。
要打破农业科研力量过于分散的格局,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科研资源配置,将农业科研投入存量挖潜的重点放在共享平台的构建上。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法律角度界定其所有权及其权属范围,并界定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划分有偿使用、无偿使用等使用形式的界限;制定农业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例、使用费征收办法等。通过参照国际规范标准,确定新形式下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实物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形式、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