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教信息

正确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

  江小涓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金人庆同志的新著《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描述了这个时期财政政策几次转型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政策手段,分析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读后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体会。

  短期反周期政策与长期结构性政策有效结合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特征

  从1993年到现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财政政策相机进行了三次重大转型。在经济出现“过热”时,财政政策“适度从紧”;在增速持续下滑使经济“偏冷”时,财政政策转向“积极”;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时,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这三个阶段,恰好实践了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几种主要形态。这是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首轮使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起到了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效果。

  在调控总量的同时,财政政策始终承担着调整结构的重任。长期以来,一些方面的重大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而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调整的条件又不完备。因此,“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结构调整”被内置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中,成为调控的重要内容,而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看,交通、能源、原材料、水利等领域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总量政策无论收紧还是放松,都要运用财政政策加强薄弱环节,使制约发展的“短腿”尽快补齐,才能利用好各种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我国宏观调控实践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促进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是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未来财政政策的主要取向

  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该书提出,要坚持“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原则,这一点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推进要素价格改革逐步到位,减少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应分清“市场失灵”和“市场扭曲”,“失灵”需要政府调控,“扭曲”需要理顺关系。

  增强应对不同类型宏观经济波动的能力。该书提出,未来财政调控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要为适应形势变化做好应对准备。我理解,未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的类型可能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数次波动,都是以总需求变化为起因的。在这类波动中,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和就业同方向变化,宏观政策主要调控需求,目标明确,相对容易操作。如果出现成本推动型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指标会逆向变化,通货膨胀率上升,增长率和就业率却可能下滑,宏观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财政政策要更多地承担调节供给的重任。对此,我们还缺少经验,需要加强研究。

  更多地投资于人。我国未来发展有一些新的重大挑战要应对,包括劳动力和其他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人口老龄化等。投资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不仅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而且是对人的投资,是保持我国中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公共财政体制的立足点,该书对此作了深刻论述。政府如何提供和分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更加复杂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研究和探索。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1日 第九版)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