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2006年将切实抓八项工作
1、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要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强统筹协调意识,配合协作意识,开放创新意识,主动进取意识,勤奋敬业意识;二要转变工作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管理新机制,建立与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求相适应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完善工作落实的责任机制和自觉主动、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三要拓展农业发展的途径,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大理州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产业体系,培育农业支柱产业集群,开拓农产品市场,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四要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在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强化科技推广服务的同时,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政务法规和信息宣传、农村劳务经济、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上有所突破;五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努力推进我州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严格依法加强耕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二是扩大优质良种及配套增产、增效技术推广,提高单产、提高优质品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针对障碍因素实施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标准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6万亩;四是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过腹还田,充分利用沼液沼渣,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150万亩,合理地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后劲。五是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润滇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扶贫千村推进、建设山区“五小”水利等工程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是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乳业、蚕桑、啤大麦、生态茶叶产业,提升优质稻、生猪、无公害蔬菜产业,加快马铃薯、肉牛、家禽、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提高重点产业的效益和带动能力。二是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目前主要是乳业基地、蚕桑基地、茶叶基地,还不能满足龙头加工企业的需要。三是建好基地引龙头,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必须先行,基地达不到一定规模,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来投资。四是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联合建基地,这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农业产业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强化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蔬菜、水果、茶叶、稻米、奶类、肉类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产效益,保证人民饮食安全。
4、突出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工程建设。一是以粮、油、肉类、蚕桑、大蒜、核桃、梅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扶持龙头企业。二是提升现有企业的层次,做大做强乳品,延长蚕桑深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三是以服务为宗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强势龙头企业,扶持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按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司+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大力培植运销大户,开拓国内外市场,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东南亚。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力量与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应用的速度,认真组织实施好四大工程,即:一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依托各种形式的科技示范样板,畜牧重点示范村建设,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明确责任范围和责任目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推广转化长效机制。二是基层农技推广创新工程。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按科技人员对科技推广的贡献评、聘职称,兑现报酬,充分发挥广大农科人员的作用,探索在新形势下的科技联产、联效承包,使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快更好地推广到千家万户。三是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推广工程。以主要粮食作物和重点农业产业项目良种繁育示范为重点,实施好水稻、玉米、麦类、蚕豆品种培育和畜种引进、胚胎移植、冻精改良。积极引进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抓好农、畜良种繁育,巩固扩大杂交包谷制种基地,确保高产优质,高效良种供应,缩短品种更新周期。四是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以农、畜骨干增产增效技术措施为重点,进村入户下田,做好新粮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努力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浅插和玉米容器育苗移栽两项技术的覆盖率达85%以上,优质稻75万亩,优质玉米8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猪改良38万窝,牛冻精改良18万头,推广良种禽400万羽。按质、按量、按时、规范化实施好沼气国债项目16560口。
6、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工程。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产业,是全州各级政府今年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二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来突破,积极主动牵好头,做好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工作。三要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培训、输出、维权等多项服务工作,引导有序转移输出。四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顺利实施向州外、省外用工单位转移,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向农产品加工转移,向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转移。确保在2005年基础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名,向州外输出1.5万名。
7、建全农业执法机制,切实加强农业执法。
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切实做好农业执法工作。一是积极探索农业执法的有效形式,搞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抓实加强耕地保护,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三是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深挖制假、售假窝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在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生产、流通领域全面开展农业执法。四是充分发挥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和奶类、肉类的兽药、饲料添加剂残留的监测工作。五是农业行政部门全体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主动执法、大胆执法的同时,确保廉洁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8、做好农业建设发展项目储备,争取更大力度的支持。
一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的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要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按规定和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建设工期和质量,确保建设规模和效益;三要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好示范,建好一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示范点和示范区。特别要按扶贫整村推进要求,尽可能优先把项目资金整合到扶贫整村推进中,确保扶贫整村推进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四要根据农业部和省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按照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搞好项目规划,加强科学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上报一批好项目,争取中央和省更大力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