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6年大春农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技术,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其技术核心是免(少)耕和秸秆覆盖还田。通过免(少)耕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劳动力成本,实现节本增效;通过秸秆覆盖还田,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节水抗旱,蓄水增产,培肥地力,节约用肥,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效益主要表现在保水保土的环境效益、培肥地力的资源效益和节本增效的经济效益三方面。同时还可充分开发利用我市秋冬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
我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试验研究,示范面积达到63.0万亩。2005年达到211万亩。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了稻-(秋洋芋)油菜、稻(-稻)-(小麦)、稻—菜、冬水(闲)田—稻(-稻)、旱地麦(豆)//玉//苕五大主推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是节本增收:据多点调查,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一般稻田种一季每亩可节省翻耕整田费用40—50元,亩节支增收60—70元;种两季每亩可节省翻耕整田费用100—120元,亩节支增收120—150元;二是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少化肥、除草剂的用量,节约开支。三是抗旱节水。采用秸秆覆盖、免(少)耕技术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量,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抗旱灌溉方面的支出。南川市麦秆覆盖栽培玉米,在连续高温伏旱20天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高4.8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抗旱保湿作用。四是保持水土:据巴南区2004年旱地试验测定,在麦//玉米//红苕三熟制中,玉米、红苕双免耕和红苕单免耕的泥沙流失量分别比全耕的减少5.88%和23.53%。在胡豆//玉米//红苕三熟制中,玉米、红苕双免耕和红苕单免耕的泥沙流失量分别比全耕的减少16.67%和19.05%。高粱—再生高粱免耕泥沙流失量分别比麦//玉//苕和胡豆//玉米//红苕全耕的减少64.65%、73.81%。五是促进作物高产。南川市水江镇和东城镇2005年油菜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水稻千亩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524.2公斤,比当地常规栽培亩平均增加34.2公斤,增产7.0%。2004年水江镇大地村旱地麦//玉//苕免(少)耕秸秆覆盖栽培百亩核心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当地常规栽培亩平均增加10.2公斤,增2.3%。红苕平均产量2025公斤,比当地常规栽培亩平均增产45公斤,增2.2%。
2006年,市里将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全市重大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加大力度进行示范推广。为了进一步抓好今年的示范推广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地点及规模
项目选择20个区县(市)为重点,其中以奉节县公平镇、开县竹溪镇、万州区新田镇、永川市金龙镇、潼南县花岩镇、彭水县迁乔乡、黔江区小南海镇、潼南县崇龛镇、秀山县清溪场镇、渝北区茨竹镇、忠县官坝镇、垫江县长龙镇、江津吴滩镇、铜梁县安居镇、武隆县凤来镇、云阳县盘石镇、大足县龙岗街道办事处、梁平县梁山镇、南川市南城街道办事处、涪陵区义和镇等20个乡镇为示范点抓好农田保护性耕作示范,从小春开始实行小春—大春—晚秋全年连续免(少)耕和秸秆还田。项目乡镇各建立百亩核心示范区1个,千亩示范区1个,推广10000亩以上,带动本县(市、区)推广10万亩以上。20个项目区县(市)总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麦—稻(再生稻)保护性耕作模式10万亩,油菜—稻模式50万亩,冬水(闲)—稻(再生稻)模式98万亩,秋(冬)菜—稻(再生稻)模式30万亩,绿肥—稻模式2万亩,旱地保护性耕作模式10万亩。从而辐射带动全市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达到300万亩以上。
二、实施内容
(一)项目县(市、区)重点推广麦—稻(再生稻)、油菜—稻(秋洋芋)、冬水(闲)—稻(再生稻)、秋(冬)菜—稻(再生稻)、绿肥—稻及旱地麦(豆)//玉(高粱)//苕等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二)项目县(市、区)示范乡镇各建立相对集中的高质量、高标准大春-晚秋核心示范片100亩以上,建立大春-晚秋农田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片1000亩以上,推广1万亩以上,带动全县(市、区)推广10万亩以上。
(三)项目县(市、区)各示范乡镇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分等定级工作,在核心片开展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和地力监测、苗情动态监测、农户生产投入监测等地籍信息管理工作。
(四)项目县(市、区)各示范乡镇必须作好信息反馈,填报相关技术调查表,完成3期项目实施进展报告,并在2006年9月底前和10月底前分别将大春季总结和年度总结报市农技总站新技术科。
三、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一)各重点示范乡镇百亩核心示范片的主推品种不超过2个,核心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玉米450公斤以上、红苕2000公斤以上或亩增产15%以上,亩节支增收70元以上。千亩示范区亩增产5%以上,亩节支增收50元以上。万亩区亩节支增收30元以上。
(二)重点示范片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抛)秧、增窝增苗、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到位率达100%。
(三)每县(区、市)扶持100户以上的粮食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培训核心示范农户1000户。其中各示范乡镇培植全年粮油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的大户两户以上。
(四)项目示范乡镇大春作物单产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
四、主要技术
(一)水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1、选择适宜稻田: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好的稻田。
2、选用优质高产良种:选用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的水稻主导品种Q优6号、渝优1号、宜香9303、丰优香占、为天9号、Q优1号、II优21、准两优527、辐优802等。
3、培育壮秧:冬水(闲)田采用软盘育秧或旱育秧,培育3.5-5.5叶的壮秧;水旱轮作田采用旱育秧或地膜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4、开沟作厢:按2.25或4.25米规格开沟作厢,厢面保持2米或4米,沟深30-40厘米。
5、控制杂草:冬闲田和草害严重的冬水田于抛栽秧前15~30天,亩用200毫升20%的克无踪水剂300倍液化学除草。施药后3~7天,关水控草。
6、秸秆还田:水旱轮作田小春作物(小麦、油菜、胡豆)收获后,将秸秆平铺厢面或填入沟中。
7、泡田松土:冬闲田和水旱轮作田抛秧前5-7天,灌深水松软土壤。对于干板田遇冬干春旱严重时,田面会干开裂,要特别注意绞田边防漏水。
8、免耕抛(栽)秧:抛栽秧前适当整平厢面,冬水田秧苗叶龄为4~5叶时免耕抛(栽)秧。采用浅水人工抛秧或钉栽。水旱轮作田秧苗叶龄为6~7叶时免耕抛(钉)秧。
9、测土配方施肥:重底早追后补,底肥在栽秧前直接施在厢上,结合整理厢形用沟泥覆盖。秸秆还田后要增施氮磷化肥,调节土中碳氮比,增施少量石灰,中和土壤酸性。
10、科学管水:浅水栽秧,湿润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蘖,晒田控苗,浅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
11、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测报在关键时期防治病虫害,推广使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或生物防治。
12、稻草覆盖还田:中稻收获时,将稻草均匀平铺全田,然后关冬水。若蓄留再生稻,中稻收获时,将稻草均匀平铺稻桩行间,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再生稻抗旱保苗,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再生稻收获时,将稻草均匀平铺厢面(或全田)。
(一)旱地麦(豆)//玉(高粱)//苕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中厢带植:采用1.67~2.0米规格开厢,对半分带种植麦(豆)//玉(高粱)//苕。
2、横坡种植:坡地采用等高横坡耕作,防治水土流失。
3、秸秆覆盖:小麦收获后,将麦秆覆盖在玉米(高粱)行中间。玉米(高粱)收获后将玉米(高粱)秆覆盖在红苕垄沟,达到保湿抗旱的效果。
4、其它措施与普通栽培相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管理
各项目实施区县(市)要将农田保护性耕作示范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分解细化落实任务。政府负责组织项目层层落实,专家负责技术指导与培训,核心示范农户带动示范推广。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逗硬考核奖惩。
(二)广泛宣传,狠抓技术培训
利用重庆农业信息网络和传统的媒体宣传方式以及现场展示等手段广泛进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入户率,促进配套技术的全面到位。积极开展“六个一”(一张明白纸、一张挂图、一张生产技术关盘、一个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一片示范样板、一名技术员)培训。
(三)加大投入,推广物化技术
各区县(市)、乡镇要求加大对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出台鼓励政策,在项目区对农作物种子、壮秧剂、无公害农药、农械及专用肥等关键配套物资实行重点统供,推广物化技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推广方法
各地在示范推广的同时要加强对农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与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测报、水稻育秧技术、超高产栽培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整合,进一步总结、提炼、完善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使之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推广方法上结合种粮大户带动,引导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同时结合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推进我市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五)加强信息交流
各地要及时向同级领导小组汇报技术推广情况,各区县(市)项目组要加强检查督促和信息交流,严格汇报制度,及时填报调查表,搞好验收测产,作好项目总结。(重庆市万州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