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目光投向地方和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报记者 武卫政 杨健
在前沿学术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奋勇拼搏的同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将目光投向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研,投向地方,投向产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超前部署,强化重大公益创新
作为国家研究机构,中科院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创新领域部署了约1/3的科研力量。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的研究所经过精简合并,数量减少了30多个。在做“减法”的同时,中科院从2000年开始又新组建了基因组、青藏高原、营养科学等研究所。这些超前部署,对解决我国公益性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禽流感防治科技攻关中,中科院的科学家仅用5天时间就开发出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合成工艺,为我国抗击禽流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在应对四川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中,微生物所、基因组所的专家迅速赶到现场,开展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试验研究,结合临床观察为患者确诊提供了依据。
从1998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中科院都要向代表委员呈送《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从2002年开始,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又每年推出《中国现代化报告》。这一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研究国情、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院地合作,全面带动区域创新
3月27日,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签署备忘录,加强面向现代制造业急需的纳米技术研究,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月21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一行,就云南省生物资源以及生物产业的发展到昆明动物所开展工作调研;四川省希望,中科院通过技术转移,到2010年使四川地区相关合作企业产生的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苏州市提出要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到2010年实现合作产业年销售额60亿元的目标……
1998年以来,中科院已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地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签订163个科技合作协议,共建研究机构、实验室、中心、园区、基地等研究开发单元。2005年,中科院专门设立院地合作局,专门负责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单元的广泛合作。
2004年7月,董玉荣离开工作20多年的中国科学院,前往浙江嘉兴市任政府副秘书长。她此行的目标,是贯彻路甬祥院长“以项目为切入点、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为地方经济新增产值”的指示,开展院地科技合作,筹建中科院嘉兴成果转化中心。一年多时间里,董玉荣积极牵线搭桥,带动20多家当地企业参与嘉兴中心的共建,确定了16个合作项目,企业投入共建资金1.67亿元。她引进的项目投产后,预计可为嘉兴经济增产上亿元。
近年来,中科院派出的科技副职干部数以千计。他们都像董玉荣一样,架设起院地合作的桥梁,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效益。
加强辐射,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直到今天,谈起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对国家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开发的大力支持,神州数码公司的负责人仍然非常激动。
神州数码税务事业本部总经理孙可加回忆,从1985年开始,中科院计算所就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税务应用开发的队伍,到2001年,他们开发的国、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已在全国24个省、市的税务局推广应用,为分税制后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税收任务不断加重、税种不断增加,原有版本的系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中科院有关领导到神州数码调研,决定将这一系统的完善、升级列入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并给予1500万元经费支持。
“对于神州数码这个量级的企业来讲,1500万元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它体现的是中科院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战略性支持。”中科院秘书长李志刚说,“我们要求将这笔钱主要用在中间件、工作流、数据仓库、人工智能、业务流程集成等先进技术开发上,全面满足税务用户对系统整合、多元化报税服务、信息门户等全方位需求。”
当年投入的“种子”经费,在应用中“抽枝发芽”、“开花结果”。到今年3月1日,综合征管软件已在全国313个地市的国税系统成功应用,覆盖率达88%,所处理的纳税额超过全国国税总收入的80%。
立足于为我国实现低成本信息化提供核心技术,以龙芯为“龙头”形成的产业链条延展到众多地区和企业;中科院开发的先进音视频编码标准作为国家标准于今年3月1日实施,标准源代码免费开放。谈到这些,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表示:“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科院也应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大有作为。”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9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