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新品实现中国专用麦出口“零”突破
新华网济南4月2日电(记者董振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东省农科院培育成功一个小麦新品种――济南17。全国著名小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称之为“我国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麦的开路先锋”。这一品种及其后续品种的育成推广,结束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济南17的培育者――今年64岁的山东省农科院小麦专家赵振东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面包消费量逐年增加。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是,我国做面包用的小麦长期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量在800万吨至1000万吨。赵振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做面包却要依赖进口,作为中国小麦育种专家,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据介绍,以前我国也培育了面包小麦,品质尚可但产量很低。赵振东说,没有产量,农民就不愿种,即使优质小麦价格上有优势,但弥补不了减产的损失。同时,产量不成规模,价格上的优势也体现不出来。赵振东说,我国与国外情况不一样,美国、加拿大小麦亩产在150公斤到200公斤,这个产量在我国没人愿种。
济南17在培育的定位上就是高产与优质两个目标。不仅品质上可与进口小麦媲美,平均亩产还要达到500公斤左右,农民在种植这一品种后,每亩增产25公斤至3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高于普通小麦一毛多钱,每亩能为农民增加收入60元到80元。赵振东说,“这笔账不是理论上推出来的,是我们跟种植的农民一一算账算出来的。”
据了解,济南17因为突出的优势,其核心技术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在全国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超过25亿元,为国内强筋小麦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
从济南17开始,我国优质小麦走上了产量与品质双向协调发展之路。国内科研单位随后也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自此,我国优质面包小麦的进口也大幅减少,每年进口量下降到100多万吨,少的时候80多万吨。
不仅如此,济南17在实现产业化生产后,还打入了香港市场。过去,一些国内大企业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进口专用小麦,加工成专用粉后销往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济南17在品质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客户试用后完全达到要求。同时,在价格上也略低于从美国、加拿大进口的小麦。
正是有了济南17这样一批优质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开始有了历史性突破。去年,在济南召开的优质专用小麦洽谈会上,农业部科技司司长张凤桐宣布,中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实现了优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一大批优质小麦品种相继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等国,不仅提升了小麦的品质,还改变了中国小麦的国际形象。
济南17的培育成功,只是山东在小麦自主创新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作为全国的小麦主产大省,山东近些年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先后育成了济南16、济南17、济南18、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1等一系列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这些小麦良种在山东省及黄淮冬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7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为提升我国小麦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山东在小麦高产和品质上正在向新的目标迈进。由山东农业大学担负的“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据课题组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田纪春介绍,超级小麦育种是运用多种高新育种技术,选育一批产量、品质超级的小麦新品种,具体指标是中筋品种亩产650公斤至700公斤,强筋品种亩产600公斤至650公斤。去年,9个超级小麦新品系实打验收结果表明,山东超级小麦育种获重要进展。其中,山农4133-2新品系亩产最高达662.3公斤。项目组已决定将小麦的大穗、多穗和高粒重基因聚合在一起,向更高的目标冲击,并由试验向大田种植推广,争取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