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程大作为——关于吉林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话题
九台市西营城镇杨家岗村农民闫海家的“大灶坑”彻底“下岗”了!自从两年前家里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灶,闫海媳妇也像城里的主妇们一样,做饭一拧开关就行,再也不受烟熏火燎之苦了。现在杨家岗村家家都有沼气池,户户都用沼气做饭,“不冒烟就能吃上饭”,为这,村里人编了个顺口溜:“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做饭拧开关,干净卫生又方便,环保实惠又省钱,人畜粪便都处理,减少疾病污染源,产生废料能上地,节省投入化肥钱。”
一户8立方米的水压式沼气池,平均建设费用仅3000元钱,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工程”,然而在农村,这样一个“小工程”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副产物大省。每年秸秆产量近300亿公斤,其中只有不到1/3用于饲养牲畜,其余都用作烧柴或者干脆闲置浪费。此外,还有大量的人畜粪便堆集在街旁村口,既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同时也是极大浪费。有关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头猪从小到大的粪便可制取沼气80立方米,一头牛一年的粪便可制取沼气200立方米,100公斤稻草可以制取沼气21立方米。而一户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只需投料两次,便可满足全年生活用能。通过制取沼气,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还可以变“废物”一次利用为多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增加一倍乃至数倍的经济效益。
吉林省农村沼气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2002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1.78万户,其中“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1.1万户。从2003年起,吉林省开始承担国家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9个县(市、区),919个村开展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完成沼气池建设任务6.23万个,是2002年以前的3.5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困扰我省多年的沼气池安全越冬和冬季产气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
作为农村新兴清洁能源,沼气建设可谓是利国利民。一来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其二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第三可以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第四则可以有效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正因如此,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愈来愈受到基层领导和农民的关注和认可。然而与黑龙江等省份相比,吉林省的农村沼气建设依然显得“步履蹒跚”——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仅有8万个,仅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2%;2003年以来,全省实际完成国家项目任务仅占计划的33.8%,是同期项目省中完成项目最少、进度最慢的;而且全省沼气建设真正能够达到“建一个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圈、改厕”标准的只占37.5%,其余农户只是完成了改厨任务。究其原因,“根儿”就在于部分领导干部在认识上仍存在误区,对沼气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其实从2001年起,国家就已经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小工程”,中央财政给予重点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更是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国债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2006年之后,中央又把农村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幅度增加投资规模,加快普及速度,扩大覆盖范围。目前国家沼气项目每户国家补助多达1500元,省级配套500元,占整个投资的66.7%。
搭上国家项目建设的“快车”,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对我省而言,可谓恰逢其时,时不我待。7月7日,吉林省召开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吉林省历史上首次召开农村沼气建设专题会议。会议的主旨只有一个: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速度快些再快些,力度大些再大些!会议还明确了农村沼气建设“时间表”:到今年10月底,全部完成“2009年新增1万个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全面完成389个服务网点建设任务;明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2008年国债项目3.8万个户用沼气建设项目;201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3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确保2009年国债项目按期完成,到2010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总数翻一番;到2012年底力争再翻一番,消除沼气建设空白县和空白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高标准示范村。
透过这个“时间表”可以期待,全省所有的农户都变做饭“满屋烟”为“拧开关”的时候,不远了。(《吉林日报》 潘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