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入户大旱年成了丰收年
作者:梁宝忠
本网记者从农业部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日前,农业部组织专家对河北省辛集市马庄乡马庄村、新城镇路过村和新垒头镇马兰村的小麦进行了现场测产,示范户小麦平均亩产598.6公斤,比辐射带动户增产26.3公斤,比一般农户增产79.3公斤。
今年,河北省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为何科技示范户的小麦还能获得丰产?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马兰村。
在该村,记者看到成片的小麦颗粒饱满,丰收在望,农民的脸上流露着自信的微笑。
“大旱之年,小麦怎么长得这么好啊?”科技示范户刘英芳对记者说:“今年,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自己家里的10亩三分地都改种了高产、节水、抗寒、抗病、抗倒伏的冬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号。这个品种真抗旱,今年只浇了2水,而产量,据专家测算每亩1000多斤。”
技术指导员刘树凯介绍说,在播种前,科技人员根据示范户的地力情况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栽培措施,地力基础好的推荐种高产、抗倒性比较强的石麦14,地力基础差的推荐种节水、抗旱、高产的石家庄8号,并采取以点带面、以面带片、以片带村的形式在马兰村全面推广,而周边村的农户也都跟着效仿。
“有良种还要有良法呀?你是怎么指导的?”刘树凯说:“除了在小麦用药和施肥等农事关键期,集中教她们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以外,平时,有空就到示范户的田间地头来看看,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解决技术问题,比如遇到病虫害,就写个纸条,告诉她们该打什么药,什么时候打,打多少。可以说,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民确实离不开我了。”
“有了技术指导员,我们种田就有了靠山,大旱之年心里也不发慌了。”刘英芳接着说道。“今后,我们种地,既要靠天吃饭,但更多的还要靠科技。如今有技术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教我们科学种田,投入减少了,粮食增产了,收入也增加了,大旱年成了丰收年。而且,我们的头脑充实了,眼界变宽了,观念转变了,也受人尊重了,现在种田更自信了。希望科技入户永远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实惠!我们也会跟着坚持下去,继续努力,争取成为辐射户和普通户的靠山。”
马兰村副村长刘冠杰介绍说,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农民种田不仅节本增效、增产增收,还转变了她们的观念。比如,以前农民爱把秸秆烧掉,村委会每年都要派10几个小分队去监督,结果农民不满意,效果也不好。科技入户实施以后,通过专家讲课,农民知道了秸秆还田可以变废为宝,既能培肥地力,又能节肥节水,现在你让他们烧都不烧了。
“当然不烧啦!烧秸秆既污染环境,我们又没得到什么实惠。现在秸秆还了田,少浇一遍水每亩就能省20多块钱,少施肥又省了10多块钱,而且产量没少还多了,这多实惠呀!”站在旁边的村民刘树朋笑着说。
马兰村村长张尊告诉记者,村干部通过科技入户这个载体为农民办了很多实事,干群关系融洽了,凝聚力也增强了,还推动了村级管理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得民心,希望科技入户工程能够持续下去,而且越深入越扎实越好,尽快把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让马兰村820户,户户都能掌握科技,都能科学种田。
农业科技入户恰如一条传送带,承载着科技人员的希望,对接着农民的渴望,使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出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