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东西南北看县域发展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南
江西分宜县: 万名“归雁” 反哺家乡
分宜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
“十五”以来分宜县工业总投入达20多亿元,已连续四次获得“江西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工业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倍增,去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达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人均水平高居江西省各区县的第3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71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0多元。
吸引“归雁”回乡创业,是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一项有效办法。在分宜县凤阳乡西茶村,农民陈兵牙利用在浙江打工学来的西瓜种植技术,带动村里10户村民共同致富,去年种植西瓜90亩,纯收入达50多万元。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今年也加入种瓜的行列,使全村西瓜种植规模达到了500亩。陈兵牙指着大棚里长势良好的西瓜对记者说:“比打工强多了,今年绝对不会少赚钱!”如今,在创业大潮中,分宜县有近万名陈兵牙这样的“归雁”投入到反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如果说,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幸福”就像浮萍,缺乏物质基础,那么有了一定的收入,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幸福”同样不能持久。为此,分宜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全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分宜县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如今8年过去了,受保人数已从当年的1952人扩大到6157人,年均发放救助金从30万元增加到110多万元。为了让农民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分宜县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救助“双保险”机制。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8.35万农民自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83%,近三年累计发放住院补偿金819万元。为使农村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分宜县率先在江西实现“应保尽保”,其中“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2.7%,集中供养对象年生活标准在1200元以上,分散供养对象年生活标准在800元以上。
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如果没有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幸福”同样难上档次。近年来,分宜县通过创建小康村、文明村镇,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该县投入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5亿元。去年以来,该县用于村村通路、通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教育、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资金达4000多万元。截至去年底,分宜县92%的行政村、35%的自然村通了水泥路;85%以上的人不再有饮水问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分宜县还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以引导性的小投入拉动千家万户农民自觉自愿的大投入。如对新建沼气池每户补助600元;新修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4万元;种植10亩以上苎麻,每亩补助60元,并无偿提供种苗等等。通过这些办法,用很少的财政投入,吸引了巨大的社会资金,既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分宜县水北村党支部书记周焕根告诉记者,村里近200农户建起了让城里人也羡慕的小别墅。 (记者 廖国良 通讯员 张文耀)
记者感言:幸福写在笑脸上
我对农村变化有三个基本体验,一是看路,二是看住,三是看老百姓的笑脸多不多。因为富裕是幸福的前提,可是富裕不等于幸福。怎样理解幸福有三条:生活宽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我个人认为可以将百姓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把“幸福软指数”纳入发展目标,是对追求短期经济硬指标的一种抑制,是对片面看重“硬政绩工程”的一种矫正。江西省分宜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从各个方面加大投入来改善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分享改革成果。幸福,写在了分宜百姓的笑脸上。(廖国良)
北
辽宁沈阳东岗子村:柏油路修到家门口
沈阳市浑南新区城乡工作处的仇军是个“农村通”,有他做向导,记者心里比较有底。果然,5月15日记者与他同行前往东岗子村采访,一路上了解了许多新鲜事。
先看这路面。村村通油路在这里不仅是村外光鲜,重新修整的还包括村里的小路、田埂边的作业路。采访车一路驶去,犹如行驶在国道上,比较平稳,没有坑坑洼洼。仇军说:“看见没?路边堆放的水泥杆子,是过一阵安路灯用的。你再晚来几天就能见路灯了。”
东看西看,村头的一个个垃圾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仇军介绍,村民把自家垃圾装袋放在门口,剩下的事情就由扫保员包了:集中送至垃圾站,再装车运走。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浑南新区很早就开始了这项尝试。政府出资聘任的扫保员大部分由农村富余劳动力担当,村民不用负担一分卫生费就可以享受到村屯环境清扫服务。
一进东岗子村,记者就被热火朝天的施工氛围所感染。小翻斗车不断地运来碎石和水泥管,施工队伍分成两组,一组铺路,一组埋设排水管道。可别小看村子里的“筑路排水工程”,把村里大街小巷修个遍,浑南新区仅在东岗子村就投了130多万元。施工方更是正规,沈阳路政公司是通过网上激烈竞标并经严格考核才进场的。
柏油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可乐坏了村民宋晶一家。宋晶和丈夫买了两台大货车,夫妻俩整天在外面跟车跑运输,一年能挣20多万元。愁事只有一桩,村里的土路遇到雨天,车根本开不进村,只能在村口租个地儿停着。“现在多好啊,柏油路一直修到家门口。我寻思着自己也掏些钱,把院子里也铺上,这样车就能停在院里了。”宋晶和村里的姐妹一说到修路就乐。
使东岗子村民高兴的事可不止修路这一件,村民们自豪地推荐记者到村委会门前的自来水泵站看一看。粉红色的小房子里面,机井、净水装置一应俱全。村党支部书记董志明觉得村民最认可的实事就是能喝上干净的水了,他说:“以前的水又黄又有臭味,真是没法比呀。现在上水干净了,下水排放也走管道了,只这两样村里变化就很明显。从我个人感觉,村里矛盾少了,环境美了,干群关系比以前好多了。”
仇军一口气又拉着记者绕着浑南新区转了一大圈。总的来说,浑南新区根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区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像“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像建立农村救助体系、为农民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等,每项工作都有时间表和责任分工。仅为农民夯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一块,新区投入就超过上亿元。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像浑南新区一样,沈阳市所有的区、县(市)正快步走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路上。 (记者 孙潜彤 )
记者感言:脚踏实地不自满
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沈阳市浑南新区干部一接记者电话,就说“为农民办点事没啥宣传的”,即使见面介绍起来也是轻描淡写。记者感觉不过瘾,就自驾车去农村现场看。还是现场来得生动,像筑路场面,都是记者实地看到的。更多的实事像为农民上养老保险、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等,虽然不是亲眼所见,却是坐在炕头上听老乡唠嗑记下的。比起浑南新区干部的自谦,发自农民兄弟内心的夸奖,是最真最重的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这种务实精神————做要比说出色。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更要脚踏实地,不宜自满。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路正长。 (孙潜彤)
西
四川双流县:整合支农资金 建设美好家园
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四川省双流县永安乡白果村采访,感受很深。
白果村是建设部选定的全国新农村建设农房整治试点村。走进白果村,记者眼前一亮,住房穿上了新装,干道铺上了柏油,安上了路灯,户道铺上了青砖和红石板,路边种上了绿草鲜花。每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和沼气,粪坑变成了水冲式厕所。村里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党团员有了活动阵地,村民看病有了医疗站,购物有了小商店。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需要不少资金,钱从何来?双流县坚持“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推动”的投入机制,广开渠道,解决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双流县出台了相关政策,落实新农村农房改建专项资金。2005年双流县安排了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新农村建设,此后5年每年按1000万元递增,并统筹安排全县扶贫开发、移民安置以及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实施国债项目新建的沼气池,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这些政策明确了补助对象、范围、标准、条件、资金来源、申报程序、补助和奖励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如对丘陵区人口在3000人(含3000人)以上的村,每村补助180万元,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村,每村补助150万元;对坝区人口在3000人(含3000人)以上的村,每村补助150万元,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村,每村补助120万元,分类实行补助。县、乡两级政府还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示范村组建专业协会,培养农村经纪人,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和经纪人推动”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协调好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项目配套、金融支持、业主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白果村立足村情,确立了“一户一套新改扩建的住房、一个经济园、一个蓄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口卫生井、一个卫生厕、一个硬化院坝、一条进出的硬化路”的八个“一”基本建设内容,请双流县建筑设计院为农户设计了“四改一建(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建沼气池)”方案,供农户自愿申请。在农户交纳500元保证金后,由乡里统一组织施工,费用由乡里和农户共同承担,乡里承担费用的30%,农户承担70%。 (记者 李江天)
图:白果村村民胡大妈正在点厨房里的沼气马灯。 李江天摄
记者感言:破解资金难有“四招”
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改造旧房,修建新房,钱从何来?四川省双流县白果村的做法给人启迪。概括起来有四“招”———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双流县、乡两级政府制定了产业贷款贴息补助办法,扶持帮助能够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的项目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整合建设、科技、规划、设计等部门的帮扶资金和技术支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鼓励农民自主投入。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大大激发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动力。
四是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农民合理贷款,有利于农民增收与按期还款,从而实现“银”“农”互惠。
“四招”一出,“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就落在了实处。 (李江天)
东
天津市北辰区:健身乐园受欢迎
一年多时间没到天津市北辰区,这次来记者发现两个新现象:一是城里的市民跑到村里当居民,二是多处臭坑塘变成了健身公园。
在北辰区小淀镇,记者碰到了一位从市里搬到镇上来的康老先生。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镇上的小区环境非常好,前有公园、后有市场,附近超市、医院一应俱全,居住起来很方便;而且房价较市里便宜,他家的居住面积也从原来的60多平方米变成了现在的110多平方米。据了解,在北辰区,像康老先生这样从城里迁来的“村民”还真不少。
这样的变化源于北辰区近年逐步加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修建文明路、兴建村民学校、村活动中心、村生产服务中心和村中心公园”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的蓬勃开展。
近几年,北辰区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市保持一流位次。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北辰区提出,要让全区人民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区委书记李文喜在几次大会上对各级干部们说:“如今我们富裕了,在搞基本建设的同时,群众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善,这是我们各级干部的责任!”
2005年初,北辰区文明办对环外94个村的“五个一”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出台了《北辰区文明村“五个一”建设实施意见》。北辰区农村“五个一”建设实施项目为:一所标准化村民学校、一个村级公园、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条文明示范街。在创建布局上,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自然村密集地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基本着眼点为津霸线、津京线、杨北线和双口镇、大张庄镇“三线两片”的创建格局,形成“五个一”规模和集聚效应。北辰区拨发引导资金4000万元,确定对500户以上的村,区级投入引导资金50万元;500户以下的村,区级投入引导资金30万元,促成了“区、镇、村、社会多元投入”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尽量不占村民的宅基地,“五个一”建设项目大多选在村中的垃圾场或旧坑塘。大张庄镇小韩庄村村西有一处多年形成的垃圾坑,又脏又乱,一到夏天蚊蝇满地、臭不可闻,成为周边村民的老大难问题。这次建设中,北辰区建委绿化办专业人员主动来到村里,帮助进行精心设计,垃圾坑填平后新建了2750平方米的阶梯式花园,绿化面积600多平方米,栽种了西府海棠等名贵树种,同时建设了篮球场等健身场地,安装了健身器械,将绿化美化和休闲健身有机融合,让昔日垃圾坑变成了该村的一大亮点和景观。周边群众亲身感受到环境的巨大变化,自发组织起来维护环境卫生,从而带动了全村环境面貌的整体改变。
一年来,北辰区“五个一”农村环境建设成绩凸显。截至目前,在北辰区环外94个村中,53个村完成了创建活动,新建村民学校21所、村民文化活动室24个、村民服务中心18个、村街花园40个、示范街16条,区、镇、村三级共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北辰区各村的男女老少有了新的活动场所,在这里,村民们有的打球、有的下棋、有的读书看报。有的村还成立了文艺队,有自己的艺术节,农民自编自演节目,自制音乐道具,全家上阵、邻里联唱屡见不鲜,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此外,村民们还经常举行篮球比赛等自发的体育竞赛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站、村级公园等的建成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发展了农村先进文化,同时也使得农村信息交流、农民思想交流有了很好的场所,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记者 康 华)
记者感言:少花钱多办事
天津市北辰区用了4000万元,改变了全区农村的面貌。采访归来,记者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面对我们广阔的农村,建设好它,关键在一个“实”字。
实际上,北辰区的村容村貌建设最早始于1995年,那时叫“创建文明胡同”,主要包括两项内容:胡同道路硬化与夜间出行亮化,由各村依据自己的实力来进行。
到了2002年,北辰区提出给予引导资金,改造农村环境。资金不多,一个村只有4万元,由村民到指定地点领取建筑材料,自己动手建设。不过这样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明显减少。
在此基础上,2005年北辰区制定了连续三年实施“惠民工程”的计划,三年内在外环线以外的94个村,每村建设一所标准化村民学校、一个村级公园、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条文明示范街的“五个一”工程,以此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在投入上,依然采取对500户以上的村,区级投入引导资金50万元;500户以下的村,区级投入引导资金30万元的“区、镇、村、社会多元投入”方式。从而以不到4000万元的资金投入,让农村旧貌换了新颜。采访中,区委宣传部高部长对记者说,“五个一”农村环境工程只是一个抓手,它更深的意义在于带出农村文明新风,提高农民素质。
北辰区真是花了不多的钱,办了大事。(康 华)
江西省分宜县为“五保户”老人免费体检。本报记者 廖国良摄
天津市北辰区小淀镇公园一角。 记者 康华 摄
沈阳市浑南新区“筑路排水工程”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链接: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