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新农村的新功能
目前,农业的多功能性已成为国际粮农领域的热点问题,一些国家明确将农业多功能性视作政策调整的基础和目标,要求在推进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充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性。所谓农业的多功能,是指现代农业具有经济生产与非经济生产两大功能。即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农业的非经济生产功能可以是正面的,如保障农民就业、替代社会福利保障、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化、保持农村社会活力、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土壤的过度侵蚀、水源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促进生产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农业,正确把握农业的多功能特性及其功能定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主要担负着以下功能:
保障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给一般可以划分为食品供给和原料供给两大部分。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的供给,这是农业最主要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与此同时,为工业起飞和发展提供原料支持。
为农民提供就业、创收、脱贫和发展的机会
构建和谐农村是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消除贫困、保障生存型农户生活方面作用明显。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消除贫困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不仅是其获得生活基本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就业、创收、脱贫和发展最现实可行的选择。
受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受传统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的牵绊,我国二元结构转换相当缓慢。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失业救济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农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有不断下降的态势。这是因为,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农业规模过小,依靠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在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收入的空间也有限。因此,必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特色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实施专业化、区域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有针对性地促进农业多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统一
要通过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使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无害化,使土地、物种等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实现这个目标,在技术上,要使农业的生产过程充分体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政策上,要有效控制投入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伤害。当前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减少、控制高毒农药和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集观光、宜居、消费为一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技术、理念与传统精细农业的融合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倘若农业中的园艺业、草业等特色农业得以充分发展,农作物中的树型栽培、设施栽培、庭园栽培得到普及,营造出秀美的田园风光,加上丰富的人文景观,将会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将成为集观光、宜居、消费为一体的新天地。(游霭琼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