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烧火全村做饭北京房山80个村用上新能源
“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如今的房山,村还是那个村,房还是那片房,人还是那群人,但秸秆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让房山80个村的农民家里改厨、改厕,告别了烟熏火燎中做饭的日子。房山80个村用上新能源,南河村建起秸秆气站
投八千万为万户送暖
据了解,房山区农户生产、生活平均年用煤5吨左右,能源消费平均开支在2500元至3000元间。当地煤矿的大量关闭,造成燃煤、燃气价格上涨,农民的炊事、取暖用煤消费支出激增,给农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要改变现状,必须减少农民对煤炭的依赖,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为此,房山区2006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启动了“万户送暖工程”,工程投资8000万元,建设13个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5个村大型沼气示范工程,2个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29个村6112台户用生物质炉示范工程,80个村5322盏太阳能路灯工程,20多个村6000余台太阳能热水器工程。
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
“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周口店镇南韩继村等500多户村民,接通了沼气管道,烧水做饭,既经济又洁净。目前,全区已建成20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使近2000农户享受到集中供气。目前,南韩继等村5处大型沼气工程正在施工中,产生的沼气可解决3000农户生活用能。每户每年沼气费用只需450元左右,比用煤等燃料做饭至少节约1000多元。促进增收致富的同时,减少对环境污染。
“一人去烧火,全村都做饭”,这是南河村200多户村民目前生活的写照。村集体建起了秸秆气站,把玉米秸、麦秸、棒子轴、菌棒等植物收集起来,专人负责燃烧秸秆气化炉。经燃烧,全部烟雾被抽走后,从中提取出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存入储气罐,加压后再通过管网送入居民家中,村民们打开炉灶就可以做饭烧水。废弃物中,草木灰可做肥料,焦油可做化工原料。据介绍,年底之前全区还将有近3000户农民用上秸秆气。
埋根“杆”就能照明
除秸秆气外,房山还在九渡、半壁店等80多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等4000余盏,使乡村的夜晚彻底改变了过去无灯照明或有灯也无照明的状况。现在天一黑它就亮,完全自动化,也少了人工控制。记者采访当天,由于天气阴沉,太阳能路灯在下午4点就开始亮起。长阳镇牛家场村村主任贺德余说:“用上太阳能灯后省事多了,现在只要埋根‘杆’就能照明。用10年就回本,20年就能赚。”
在采访中,村民们都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晚上出门再也不黑灯瞎火的了,吃完晚饭大家出来散散步,聊聊天,有的还在灯下打牌娱乐。有了太阳能灯我们的村子晚上也热闹多了。”据了解,今年年底前,全区将完成5322盏太阳能灯的安装任务。
洗澡不便成历史
太阳能进入房山寻常百姓家。房山在夏场、四马台等20村共6000多户农民家中实施太阳能热水器示范工程,只要有阳光,即使是在冬季零下10摄氏度天气里,出水温度仍可达50多摄氏度,6000户农民一年可节约电费开支200万元左右。农民王俊德高兴地说:“一家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咱农民洗澡不方便成历史了。现在可以天天洗澡,睡觉也香了。”
沼气带动良性循环
房山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充分体现“四位一体”特征。房山在五个村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据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以农户为单位,通过对厨房、厕所、猪圈的改造与新建的户用沼气池、太阳能浴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做饭用沼气、种地用沼渣、种菜用沼液,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完成80栋日光温室大棚的建设,年终将发展到200栋。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达到生态良性循环。
据悉,到2010年,全区将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80处;大型沼气站19处;生态家园5000户;推广生物质炉5万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3万户;太阳能路灯5万盏。还将推广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供暖、风力发电等节能项目,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