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户:从“规则”中炼出来的“秩序”
■有专家建议要在三维的框架内探讨科技入户的各组成要素,科技入户工程要有足够的穿透力,必须在广度(X轴)、高度(Y轴)和深度(Z轴)三维空间上全面拓展。
■科技入户工程的意义在于,它走出“制度不能”和“制度万能”的两种神话,再次证明了生产力系统内部规则必须与外部秩序相适应的真理。
■科技入户工程的意义在于,它走出“制度不能”和“制度万能”的两种神话,再次证明了生产力系统内部规则必须与外部秩序相适应的真理。
科技入户工程自实施以来,机制构建就一直伴随其发展。人们在称赞项目区科技对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掀起了新时期农技推广机制的大讨论。纵观科技入户工程的核心做法,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充分尊重农业科技扩散规律和农民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连接了科研与推广的断层,跨越了技术到农民的“鸿沟”。这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哈耶克的规则与秩序理论,宏观的社会秩序必须以“自生自发”的内部规则为基础。科技入户就是这种适应了事物“自生自发规则”的“新秩序”。从制度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一种各类农技推广主体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
种植业示范户亩增产10%以上、节本20~30元,生猪示范户平均每头育肥猪增收70元左右,奶牛示范户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渔业示范户亩均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科技入户取得如此成效,让我们禁不住憧憬起其放大的前景。但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醒我们,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并非直线上升的,甚至要付出成本。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历史阶段,科技进村入户的体制性障碍还很多,科技入户工程任重道远!
工程毕竟是有边界的,对于科技入户工程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示范县、示范户的增产增收,关键是如何真正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连线、补网、聚人心”,激活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让更多工程以外的科研与推广力量形成合力,真正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研-推广”互动的新局面,使“项目工程”转变为“日常工作”。
炼成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不容易,而全面传播这个新机制则需要作更多的努力。有专家建议要在三维的框架内探讨科技入户的各组成要素,科技入户工程要有足够的穿透力,必须在广度(X轴)、高度(Y轴)和深度(Z轴)三维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广度上拓展,就是要适当扩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增加投入和覆盖面,拓展入户的技术内容,满足农民全方位的科技需求;在高度上拓展,就是要从日常的项目管理向新技术研发和核心示范县、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拓展,不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示范户和其他农民群众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在深度上拓展,就是要转变工作方式,由抓人、抓工作向抓机制转变,深入探索和推广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
尝试从“规则和秩序”这一命题来考察科技入户工程,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农技推广机制探索就止于这一逻辑的推演与概念的辨析。要保持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之树常青,仍必须根植于丰富的实践,并且以鲜活的实践要求为指向,不断深入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农技推广事业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最后都要落脚于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促进科技、土地、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基本单元上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科技入户工程的意义在于,它走出“制度不能”和“制度万能”的两种神话,再次证明了生产力系统内部规则必须与外部秩序相适应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