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犊牛繁殖成活率大幅提高
作者:蒋桂芳
奶牛科技入户工程是农业部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示范能力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业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和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也是构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着力点。
因地制宜确定落实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业(奶牛)科技入户工程两年来,在部、省、县三级科技入户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广部级主导品种7个和14项主推技术。内容涉及饲料、饲养、挤奶、粪污处理、综合防治等环节,涵盖奶牛、奶水牛、肉牛、牦牛、肉羊、细毛羊、獭兔、藏鸡等多个家畜种类。各示范县依据部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地方生产实际,在部、省两级的指导下,确定了适合地方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2006年个示范县平均推广主导品种3个,主推技术6个。
入户工程日益壮大,影响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在2005年成功建立10个省10个示范县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要求,2006年示范省增至12个,示范县增至20个。
农户养殖水平整体上升,入户工程示范作用凸显。2006年各示范县超额完成了农业部制定的各项指标: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效益较前三年平均提高11.98%,节本13.06%。辐射带动农户技术入户率达到90%,效益较前三年平均提高10%,节本10%。
在奶牛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中,2006年示范户良种率、配准率、犊牛繁殖成活率分别达到98.6%、62.7%、98.5%,比2005年分别提高0.4%、11.1%、1.3%,良种繁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6年示范户的平均日产奶量比带动户提高3.4kg/头·日,提高18.7%;而示范户比非项目区养殖户提高5.1kg/头·日,提高30.9%。2006年示范县所有养殖户产奶量均值比2005年平均水平提高0.3kg/头·日,提高1.6%,平均日产奶量有了较大提高。
2006年示范县水母牛存栏达1218头,同比增长32.32%。示范户奶水牛头均泌乳期产奶量由2004年前的1.15吨提高到2006年的1.59吨,提高38.2%,收入增加2080元/头·泌乳期。2006年示范户的良种率、配准率、母犊繁殖成活率分别达到100%、55%、97.2%,比2005年分别提高3%、2%和3.1%。
青贮玉米技术迅速普及,2006年平均青贮占有量比2005年高出1213.2kg;2006年示范户、带动户、非项目区养殖户青贮玉米占有量分别达到7030.2kg、5267.5kg、3373.4kg,示范户比带动户提高了1762.7kg,示范户比非项目区养殖户提高3656.8kg,玉米青贮技术推广成效明显。
两年来,组织培训2800多期,累计培训25万人次;部级培训班22期,累计培训4300多人次。通过强化培训,为科技入户工程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科技推广队伍,为工程下一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部、省、县各级专家编写发放各种技术性资料35万份,内容包括:《新型饲料配方资料》、《饲料加工技术》、《图说玉米青贮技术》、《奶牛养殖技术图解》等实用性书籍及各种明白纸等。同时,建立电话、短信、邮件、网络媒体平台等建立信息沟通网络。汇总整理部级、省级、县级等负责奶牛科技入户工作的领导、专家、技术指导员及示范户的联系方式,并建立了中国畜牧兽医网、中国农业科技入户网等网站,开展网上互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奶业建设更是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在奶牛养殖发达的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丰润及其他示范地区已引进开展了奶牛DHI监测、性控、TMR日粮、奶牛饮用纯净水工程和沼气工程等先进技术。
各示范县已全部推广实施全株玉米青贮和黄贮,充分利用资源,避免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科学配置日粮,减少了某些营养指标超标排放而造成的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沼气工程的推广,合理利用养牛排放物,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如广西北流创建的“果—草—牛—沼气”四位一体的果园种草养牛模式,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