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教信息

临沧:“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是山区半山区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

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

 

作者:临沧日报 余炳武

 

  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地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历史使命。就云县这个山区农业县而言,其最迫切、最核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富民”的步伐。

  “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是山区半山区产业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的需要。

  云县95%的面积是山区,海拔1300米至2100米之间的土地面积达400多万亩,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资源优势,林业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群众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的历史悠久。可见,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在山、出路在山。

  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靠种粮和养畜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云县还培育了糖、茶、酒等农业支柱产业,支撑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客观地说,山区半山区粮食种植的效益比不了坝区和平原地区,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不在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模式上。传统农业不但结构单一、生产成本高,以单家独户为经营主体的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而且还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捆绑、束缚在一起,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云县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既要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又要统筹协调发展。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因此,急需找到一条能充分发挥山区半山区优势、群众易接受,又能有效对接市场、满足增收需求,并兼顾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路子。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山区半山区群众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建设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林产业,因此,“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林,这是立足实际,“念活山字经,作好山字文”的必由之路。结合农作习惯,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林间、树下、地块周围种植饲草或薯类、豆类作物,发展提升畜牧产业;加大沼气推广建设力度,畜粪入池、沼液作肥,建立起循环利用、循环发展的产业链。

  “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选择“提高人的富裕度”的基础在于产业。实施“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就是坚持产业的选择。

  “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向市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实行差异化竞争,打造“效益优势”。

  (一)林产业和畜牧业发展是主体。发展林产业,要选择市场前景好、适宜度好、群众基础好的林木、林果品种。在常耕地、荒坡荒地、地块四周、公路两侧、庭院周围,因地制宜地种植核桃、茶叶、木瓜、膏桐、紫胶、澳洲坚果。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抓住关键环节,像种植粮食一样精耕细作,像管护蔬菜一样精心呵护。

  经济林不仅是“绿化树、生态树”,更是农民群众实现小康目标的“小康树”。以泡核桃为例,全县规划150万亩泡核桃基地建成,人均可达到4亩,10年后泡核桃干果的平均亩产值可在2000元以上,人均可实现增收9000元左右。目前,云县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8万亩。

  发展畜牧业,要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充分挖掘畜牧生产潜力,推广畜牧品种改良,重点发展肉牛、毛驴、生猪等区域优势项目,努力开拓市场,培育特色品牌。方式上,以规模养殖场集约经营和群众分户管理相结合,大力扶持专业大户。

  (二)饲草或薯类、豆类作物种植是林产业和畜牧业的关键连结点。林产业的发展为饲草、薯类、豆类等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畜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以种带养,以养促种”。

  (三)沼气建设是林、草、畜发展的关键连结点。林产业发展起来后,山农的山是“青山”,更是“金山”,那种靠砍树、毁林来满足生产生活用材需求的行为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沼气的推广使用是实现薪炭和用材生态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沼气建设,将林产业、畜牧业有机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实施“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要建立两大体系和三个机制作为支撑。

  建立有机的产业体系。“林草畜沼一体化”模式的基础是产业发展,而且是“一区多业”、复合型地发展。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和总量平衡的原则,采取不同形式,平衡、协调核桃产业与其它林产业、林产业与畜牧业、畜牧养殖品种之间和林、草、畜、沼之间的量和质的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建立对接市场的生产经营体系。“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接市场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实施“林草畜沼一体化”发展就能提高农户生产、管理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打造产业和产品的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形成整体竞争力。因此,要建设好以运输、流通和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建设好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导的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好各项产业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市场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载体,主动应对市场的选择和市场的竞争。

  建立促进产业快发展、大发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自愿”原则,采取广泛发动、重点推进,典型引路、样板示范的方法,引导鼓励群众投入产业建设。以评比竞赛、考核奖励或“一票否决”等方式,激励和鞭策村组、乡镇干部服务于产业建设;以“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为产业发展和群众投入提供后续保障。

  建立科技持续投入机制。建立专业队伍,引进科研力量,以群众互助、职能部门帮扶的方式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产业建设中引入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促进新产品开发,持续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建立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以“村规民约”、“协会章程”、“产品购(销)协议”等多种形式教育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协调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以“互助会”、“护苗队”、“护青队”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多种组织形式,采取“联管、统护”的方式,营造声势,加强管理,保护群众积极性,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