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粮食安全立足点要放在哪里
主持人:钟 欢
嘉 宾:王朝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
吕 萍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部分学者近日就此发表不同观点引起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朝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吕萍,请他们共同探讨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什么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严格保护耕地是国策
问:有些学者提出,在当今中国,要让土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化,对于这个观点,你们怎么看?
王朝才:我觉得,有些人提出没有必要保护耕地这个观点,过于轻率。中国人口过多,如果中国立足于到国际市场上买粮的话,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首先,全世界的供应粮并不多,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粮难以满足中国人吃饱、吃好的要求;其次,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依赖到国际市场上买粮食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危险的,我们以前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如果不立足于自身的粮食生产,没有一定的粮食储备,经济发展注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张正河:我们应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为根本战略,出口一些有特别优势的特色产品,进口一些我们不足的农产品;农产品中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可以暂时不生产那么多,但必须有生产那么多的能力。因为耕地的植被层一旦被破坏,要恢复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严格保护耕地作为国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综合考虑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因素之后的决策。
不能寄望于国际市场
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当今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王朝才:坚持这项制度最大的意义在于保证中国人吃饭、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应该自己保证自身的粮食供应,而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产量今天算一算能够保证需求,可是明天呢?所以,我们提出要坚守18亿亩红线不动摇,保证我们最基本的耕地数量。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吕萍:耕地保护制度在城乡发展的博弈中,维护了弱势农村的利益,也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整体的利益。
张正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首要任务。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基本自给,就必须从影响粮食生产诸多因素如政策、科技、水利、肥料、农药、种子、机械等多方面入手,但播种面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保护耕地难点在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处在生活质量快速提升阶段,国家的发展需要土地,工业化需要土地建厂房,百姓改善居住条件需要土地,扩建交通网需要土地,对土地的占用不可避免。
地方利益导致违规占地
问:仍然有部分地方官员铤而走险,违规占地,原因是什么?
王朝才:这主要是利益驱使导致的,没有利益,他们是不会铤而走险的。某些地方官员为了谋取地方和个人的私利,利用了国家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缺陷,钻了空子。
张正河:中央政府对保护耕地三令五申,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依然为了自己利益,不顾大局,利用种种借口,甚至欺上瞒下,耕地被占用情况屡禁不止,危害严重。
地方干部也很清楚政策,但出于政绩和经济两方面的考虑,他们变着法子占用耕地。从政绩方面看,各乡镇、县、市甚至省级,各种排名、奖励甚至处罚大多以经济产出、财政收入、投资额、招商等指标为准,在没有多少可用资源的情况下,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就是土地优惠,如果把各级政府的招商推介书分析一下,大部分都有这方面的优惠承诺。至于经济方面,地方百业待兴,财力有限,贷款较难,土地成了当地的主要财源。
吕萍:地方政府违规占地最大的动力,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利用土地可以给地方财政带来不错的收益。
应严格执行法律政策
问:对于这些在地方上以牺牲耕地来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张正河:总体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规划、标准、市场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全面建立和落实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财权和事权尽可能的平衡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十分明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吕萍:牺牲耕地其实就是牺牲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是要协调好城乡发展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