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火焰”燃放多重效应——陕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纪实
在陕西永寿县临军镇冯家庄村村民唐天云的印象中,过去他们村猪圈乱搭、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进村先捂鼻。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记者看到,一个村在林中、路在花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生态新村”已初步建成。村委会主任唐军峰告诉记者,县里推行沼气建设,实施“一池三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广大妇女做饭不再烟熏火燎。农户还结合主导产业苹果,形成了“猪-沼-果”无公害生产模式。
农村沼气不但解决了炊事用能,改善了农村家居环境,还拉动了养殖业,促进了种植业,促进了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生态工程”到“富民工程”,再到“民生工程”
正是看到了沼气特有的“能量”,考虑到陕西农村能源短缺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陕西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积极推进沼气“一池三改”。
一组数字能够反映陕西农村沼气建设的速度和现状: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累计建成110万口户用沼气池,占全省总农户701万的15.7%。2001年以来,全省每年以1万余口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06年,陕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年新增15万口,近三年每年新增20万口左右。从2001年到2009年,中央和省市县用于沼气建设的投资高达14.8亿元。
2002年和2008年,陕西省曾两次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的通知》,并将农村沼气建设列入“民生八大工程”,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生态工程”到“富民工程”,再到“民生工程”,陕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沼气建设深厚的内涵,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全省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今年,陕西省沼气建设的力度更大,总投资达2亿元。针对农村养殖方式转变、养殖大户增多的新变化,陕西省农村沼气建设现在已进入了适度发展户用,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新阶段。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胡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陕西省农村沼气建设无论是建设速度、工程质量,还是所发挥的综合效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一年建,二年停,三年留下一个坑。”这是老百姓对过去沼气重建设轻管理的形象描述。产气不稳定,维护、保养和服务缺乏,是沼气池利用率低甚至废弃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陕西农村沼气建设从技术和服务入手,经过技术攻关,推广的新型“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气不稳、漏气、结壳、沉渣、难密封的问题。建设内容也由单一的沼气池发展到“一池三改”,即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改厕、改圈、改厨同步进行。
目前,陕西省已形成了功能齐全、运转自如的后续服务网络体系,达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沼气管理员”,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乡,解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后顾之忧。
陕西省还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沼气建设专家团,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目前,全省每年培训沼气技工1000名,网点服务员600名,村级服务员1000名,沼气明白人14万名,培养了一支庞大的沼气建设、管理、维护、保养和使用的人才队伍,使沼气建一座,成一座,用一座,巩固了农村沼气的建设成果。
记者在咸阳、宝鸡、延安等地采访时看到,沼气示范村的服务网点都配备了抽渣车、检测设备、维修工具和沼气配件,许多村还成立了农村能源协会。
从“生态家园”到“无公害生产”
沼气的经济账、环境账和生态账人们已经算得很清楚了。近两年,沼气在有机农业,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上的作用凸显,并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在咸阳市渭城区兴隆村陈文强的蔬菜大棚里看到,他在大棚里建了沼气池,养了猪。他告诉记者,猪粪产沼气,棚内40多盏沼气灯为大棚照明、增温、补充二氧化碳;沼液作为喷肥还可杀菌;沼渣是优质有机肥;由于大棚内温度高,猪长得也快。他粗算了一下,采用这种“棚-菜-猪-沼”四位一体循环模式生产的蔬菜无公害,售价高,比过去增收50%以上。今年,渭城区已新建了2000亩“猪—沼—棚—菜”四位一体的蔬菜大棚,仅种大棚蔬菜一项,每年可为群众增收3000多万元。
记者在白水县采访时,该县收水乡收水村果农姚建雷告诉记者,他家有9亩苹果,今年收入9万多元,纯收入超过7万元,今年他有2000多斤苹果是按个卖的,每个售价在1.8元~2.3元,果子卖得好主要原因是他在果园里建了沼气池,他用沼液、沼渣进行无公害生产,苹果个大、色泽光鲜、口感好、无农药残留,果商都争着买他的苹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陕西,农民把沼气建设同果蔬生产结合起来,创造了“猪—沼—果”、“猪—沼—菜(粮)”以及沼气池和猪圈、厕所、日光温室大棚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和“果—沼—畜—草—窖”五配套模式,全省现有近百万亩蔬菜和苹果在大面积追施沼肥,进行无公害生产。